</dt>
&esp;&esp;【奈何江面上忽起大浪,颳起龍捲風,船隻盡覆,鄭軍因此而潰敗,不得不南下撤離】
&esp;&esp;【李定國一方遭遇秦王孫可望背叛降清,軍中機密盡洩,無奈之下,也只能退守雲南腹地自保,從此與鄭軍斷聯】
&esp;&esp;【本次北伐,是鄭成功、李定國的唯一一次,也是南明的唯一一次,能夠光復河山的機會,就此錯過】
&esp;&esp;眾人看到這裡,都是沉默。
&esp;&esp;有句話叫“時來天地皆同力”。
&esp;&esp;當一個國家即將滅亡的時候,彷彿萬般皆休,就連天意都不站在它那邊了。
&esp;&esp;歷史上有很多這樣“時乖命蹇”的瞬間。
&esp;&esp;譬如,此刻鄭成功所遇見的颶風。
&esp;&esp;再如,五丈原的秋風吹落了季漢最後的光輝,三峰山的大雪埋葬了金國最後的希望,玉璧城下一首《敕勒歌》,斷送了神武帝高歡的千軍萬馬。
&esp;&esp;諸葛無命延漢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esp;&esp;然而,世上又有這樣的一種人,在絕境中仍舊永不放棄,一直戰至最後,即便身死魂滅,精神依舊如明燈照耀千秋。
&esp;&esp;這樣的人,便可稱之為英雄。
&esp;&esp;明知不可而為之。
&esp;&esp;南宋高宗位面,岳飛彷彿感同身受一般,輕輕嘆息了一聲。
&esp;&esp;“這個鄭延平……”
&esp;&esp;明明已經猜到了他的結局,卻還是難免懷有一絲不切合實際的指望,期盼他能功成。
&esp;&esp;也許是因為,他們本就是同樣的人吧。
&esp;&esp;天幕上:
&esp;&esp;【鄭成功為了獲取一塊穩定的後方根據地,再度捲土重來北伐,決定揮師向臺灣】
&esp;&esp;【趕走荷蘭人後,他開始大力開荒教化,發展生產建設,被後人贊為「開臺聖王」】
&esp;&esp;【他又派兵保護在南洋上來往貿易的華人行商,不斷與西方殖民者作戰】
&esp;&esp;【此時,由於西班牙人在呂宋島大規模屠殺華人,鄭成功驚怒交加,厲兵秣馬,決定攻克呂宋,拯救同胞】
&esp;&esp;【然而——】
&esp;&esp;【就在同一時間,噩耗接連傳來】
&esp;&esp;【清朝為了斷絕沿海人民對鄭成功的支援,採取殘酷遷海政策,大量人民流離失所,慘不聊生】
&esp;&esp;【晉王李定國帶著僅剩的不到一萬人馬,在磨盤山設下重重埋伏,欲全殲吳三桂大軍。此計部署嚴密,堪稱天衣無縫,卻終因叛徒出賣而功虧一簣,不得已只能進行正面作戰】
&esp;&esp;【這是天下漢人對抗滿清的最後一次大捷,李定國雖然勝利,卻在日夜不休的血戰中,折損了太多力量】
&esp;&esp;【李定國本擬進入滇南再戰,適逢軍中發瘟疫,死傷無數,已無再戰之力】
&esp;&esp;【他於絕境中,上表祭天,“如大數已盡,孤臣迴天無力,乞賜定國一人早死,無害此軍民”,遂病死。死前留下遺言,“寧死荒外,勿降也!” 】
&esp;&esp;【永曆皇帝出奔緬甸後,遭逢咒水之難,被吳三桂絞死於篦子坡】
&esp;&esp;【世子鄭經釀下大錯,鄭成功傳信下屬將其斬殺,部將紛紛抗命】
&esp;&esp;【鄭成功接連聽聞了四樁噩耗,急痛攻心,一病不起,在準備出征呂宋的前夕病逝。死前自毀面容,自稱“無面目見先帝(隆武帝)於地下”】
&esp;&esp;【鄭成功死,南明滅亡】
&esp;&esp;天幕前的觀眾們:唉。
&esp;&esp;鄭成功這一生,真是典型的美強慘。
&esp;&esp;終生都銘記當年焚青袍的誓言,未忘先帝分毫。
&esp;&esp;其實以他的才能和勢力,如果放棄北伐,轉而一心向海外發展,開疆拓土,定然能成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