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了。
&esp;&esp;他立刻站出來,表示願意為老師排憂解難:“不就是一個張千載嗎,老師莫要擔心,我這就將他提過來見您。”
&esp;&esp;張珪好奇了一晚上,這個讓他老師茶不思飯不香的張千載,究竟是什麼人物。
&esp;&esp;他對比了一下老師的另外兩個朋友,文天祥和于謙,都是風骨俊秀,光風霽月的高人。
&esp;&esp;想必這個張千載,也是如此吧。
&esp;&esp;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都沒做過一星半點,金人也只是將河朔一帶,當作和蒙古戰爭緩衝的炮灰。”
&esp;&esp;“若不是我爺爺從前帶著當地漢人,拉起一支自衛軍,四處征戰,保衛家鄉,河朔早就千里人煙斷絕。”
&esp;&esp;“這金、宋皆如此腐朽,它難道不該亡嗎?我父既然已經滅了宋,掃平天下,百姓自然可以很快安定下來,不用再過從前那種苦日子。”
&esp;&esp;“——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跟著老師學文的原因,天下已定,合用文治,我要為世間漢人請命。”
&esp;&esp;于謙陷入了沉思。
&esp;&esp;能看出來,張珪確實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
&esp;&esp;他是真的懷著一腔赤誠希望與年少熱血,認為元朝一統天下後,漢人都會迎來更好的生活,並且願意燃燒自己,去達成這個目標。
&esp;&esp;張珪後來,也確實按照這條路走完了一生。
&esp;&esp;于謙:“……”
&esp;&esp;說到底,還是因為之前的宋廷,軍事上確實太拉垮了。
&esp;&esp;如果北伐能成功,在一百年前就打回江北,收復河朔失地,哪有後來這麼多事。
&esp;&esp;指不定大元名相張珪,就變成了大宋社稷臣呢。
&esp;&esp;他不再理會張珪,拿回本子,繼續給張世傑寫傳。
&esp;&esp;張珪一眼望見,他赫然寫了這麼一行字:“先太傅越國公世傑,年少英毅勇決,於滄海橫流間,明悟人生之臨歧轉折,棄暗投明,千里渡江,不失故地燕趙慷慨之風。”
&esp;&esp;張珪:“……”
&esp;&esp;棄暗投明?
&esp;&esp;你擱這兒內涵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