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節

esp;&esp;至於本人的武藝戰略,那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在世的時候誰敢正面攖鋒啊。

&esp;&esp;也正因為他們太強了,只有背後的冷箭才能傷到他們,所以最後都倒在了自己人手中。

&esp;&esp;李庭芝比起前面三代,雖然有一些才智和能力,但不多。

&esp;&esp;他年少登進士,以文才出名,最擅長的是吟風弄月、安撫民生,而不是軍事上縱橫捭闔。

&esp;&esp;如今在孟珙死後,被趕鴨子上架,文人掌兵,只能是一路磕磕絆絆,沐浴著血與火艱難成長,多年來南征北戰,也勉強能稱得上一聲戰功卓著。

&esp;&esp;然而……

&esp;&esp;李庭芝卻很好地繼承了岳家軍“被自己人害死”的傳統。

&esp;&esp;從岳飛本人開始,岳家軍的各代菁英彷彿陷入了什麼奇怪的詛咒。

&esp;&esp;二代目畢再遇,因為皇帝的求和、文官的彈劾誣告,一貶再貶,晚年鬱鬱而終。

&esp;&esp;三代目孟珙,在多次擊敗蒙古之後,因為當時皇帝宋度宗的猜忌,奪去兵權,罷官歸鄉,最後在淒涼中逝世。

&esp;&esp;到了李庭芝這邊,可謂是慘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

&esp;&esp;不停地蒙冤受貶,奪去兵權也就算了。

&esp;&esp;就連歷史上的死亡,都是因為死守揚州城長達一年之久後,堅決不放棄,準備出城南下,和陸秀夫他們匯合。

&esp;&esp;結果他前頭剛離開,後面人立刻就降了元,把他關在城外,和元兵來了個前後夾擊。

&esp;&esp;李庭芝未料突發此等變故,雖英勇奮戰,浴血斬敵數十人,最終還是不幸被捕,慨然就義。

&esp;&esp;眼下,岳飛到來的這個時間節點,李庭芝已經一隻腳邁入了死線,很快就將走向他最後的結局。

&esp;&esp;揚州城的淪陷也已經近在咫尺。

&esp;&esp;他們在絕境中,堅守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以頑強不屈的悍勇意志,深深震懾了蒙古大軍。

&esp;&esp;阿術眼看強攻實在是打不下來,又轉而採取了攻心政策,前來勸降的人是一茬接一茬。

&esp;&esp;包括大量的南宋降將、降官,譬如之前在襄陽城投降的呂文煥。

&esp;&esp;呂家勢力在南宋根深蒂固,從兩湖到江淮之地,沿途數千裡皆是其門生故吏,親友私兵。

&esp;&esp;他這一降,等於直接為大宋敲響了喪鐘,非但徹底摧毀了江淮防線,而且還連帶著勸降了一大批本來的勢力。

&esp;&esp;這些天,李庭芝見了一波又一波昔日的同僚,卸下漢人衣冠,改著北蠻服飾,到城下勸降。

&esp;&esp;他們說:

&esp;&esp;“大將軍放棄吧,揚州已經是孤城,註定要陷落,你守不住的!”

&esp;&esp;“聖皇(元世祖)掃平天下成一統,志吞山河,素來欣賞你治撫揚州城的才幹。你若此刻卸甲棄劍,舉城歸降,在新朝仍可保有如今的身家地位!”

&esp;&esp;“我大元賞罰分明,以武開國,定然不會出現像你恩師孟珙那般飽受猜忌、淒涼而死的情況,你戰功煊赫,未來為大元攻城掠地,定可封侯稱公,何不速速來歸!”

&esp;&esp;對此,李庭芝的回應是,在城頭當空射下一箭,血濺三尺,直接截斷了他們喋喋不休的語聲。

&esp;&esp;他鼓舞城內眾人道:“九洲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再往後,就是皇城臨安。”

&esp;&esp;“死也要守住揚州城,為臨安留下一線生機!”

&esp;&esp;揚州滿城子民悲憤交加,都決定血戰到底。

&esp;&esp;然而,李庭芝做夢都沒有想到,就在他準備帶著揚州上下死戰,保全臨安的時候,臨安城的謝太后和小皇帝宋恭帝眼看元人勢大,毫無抵抗之心,直接就開城降了。

&esp;&esp;就在今天,二人傳詔過來讓李庭芝投降。

&esp;&esp;說是宋祚已滅,守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宜儘早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