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這裡大概是間書房,厚厚的書堆到天花板那麼高,岳飛就出現在這排書架後面。
&esp;&esp;等等,這裡絕對不是崖山吧?
&esp;&esp;他到底來了什麼地方?
&esp;&esp;根據之前于謙、鄭成功等人的參賽資訊推斷,在崖山海戰之前,大宋還有一些陸上城池在進行最後的頑強抗戰。
&esp;&esp;岳飛離開書架,往前走了幾步,一抬頭,忽然和不遠處供奉的一樽牌位打了個照面。
&esp;&esp;「宋故嶽王武穆之位」。
&esp;&esp;還掛著一張畫像,猶有青煙嫋嫋纏繞,不絕如縷。
&esp;&esp;岳飛:啊這,自己明明還活著,但在此處已經死了,這種感覺不得不說挺驚悚的。
&esp;&esp;牌位前面跪著一個人,正在低眉燃香,而後又提筆寫著什麼東西。
&esp;&esp;他寫得那麼專注,連岳飛走過來都沒注意,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一向位高權重,根本想不到有人敢來打擾他。
&esp;&esp;牌位旁邊,疊放著厚厚一疊紙,上面全是一些懷念讚美他的詩文,字跡雋秀清湛,一筆一畫溫淳而綿長,寄託著無盡的哀思。
&esp;&esp;是岳飛本人看了都直呼頂不住的地步:
&esp;&esp;“故將軍嶽王披文握武,豪傑挺秀,年年過西湖見昔人不在,唯有煙水空流,不覺淚下而沾襟。”
&esp;&esp;“餘年少早登進士,感家國之淪亡,投筆從戎,請纓按劍,若許年倏忽過,乃到如今。”
&esp;&esp;“先師是岳家軍
&esp;&esp;李庭芝在漫天烽火中閉上眼, 沉沉睡去。
&esp;&esp;他覺得倦怠而悲切,好似做了一場深淵無邊的長夢。
&esp;&esp;夢裡,有人端肅凜然, 自一片明光中向他伸出手,要將他拉出這一片國破家亡的深淵。
&esp;&esp;他茫然地想,怎麼會有人來呢, 揚州已經是徹徹底底的一座孤城了。
&esp;&esp;已經到了這個時候, 誰還能來救一救我,救一救揚州子民……
&esp;&esp;眼下是德佑二年二月, 揚州城已經陷入重圍將近一年之久。
&esp;&esp;元兵大軍圍城, 在名將阿術的率領下,切斷一切與外界通行的途徑, 他們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esp;&esp;城中糧食無以為繼,已然完全是一片煉獄之景象。
&esp;&esp;南宋的國家軍防,素來皆倚重揚州城,襟山帶水,大軍駐紮於此, 與江淮連成一線。
&esp;&esp;然而, 自上游的襄陽、建康先後被元人攻佔掃平,揚州的地緣優勢也就蕩然無存。
&esp;&esp;阿術大軍控扼長江天險, 修樓櫓, 築藩籬,平鋪江心石臺,一步步操作下來,直接就將揚州城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esp;&esp;如果單純只是軍事地形困難, 倒也算不得什麼, 問題主要還是出在人身上。
&esp;&esp;揚州守將李庭芝, 是當朝大將軍、淮東制置使,在朝野威信極高,同時也是岳家軍的四代目。
&esp;&esp;他的恩師孟珙是岳家軍第三代將領,岳飛部將孟林之孫,前任的第二代領袖則是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之子。
&esp;&esp;孟珙當年曾力挽狂瀾,收復襄樊,屢敗蒙古,取得了宋元戰爭中本方有史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
&esp;&esp;時人將他比為岳飛,稱南渡以來,唯此二人而已。
&esp;&esp;甚至有人說,孟珙不死,則宋不滅。
&esp;&esp;之前岳家軍的三代領袖,岳飛、畢再遇、孟珙,都在忙著北伐抗擊胡人,收復失地,北定河山。這是一系列連綿不絕的傳承,正如英魂不朽,星火不滅。
&esp;&esp;到了四代目李庭芝這裡,出了點意外。
&esp;&esp;之前三代都是皎若驕陽,來去如風,所向披靡的璀璨將星,在戰場上從無敗績,一言不合就打得敵人全軍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