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次年秋,昔裡吉開壇祭天,禪讓於呂布,改元呂宋,於上都哈拉和林登基,設帖必力思為西都。
&esp;&esp;一個以漢人為主體、夾雜著眾多黃黑白棕民族和人種的盛世帝國,在東方冉冉升起。
&esp;&esp;呂布曾經猶豫過,現在稱帝會不會太早。
&esp;&esp;畢竟南邊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還在打生打死,他本想趁機坐收漁翁之利,這個時候稱帝,二人必將盡棄前嫌,一起過來打他。
&esp;&esp;陳宮將自己的思路告訴他,直言只能在此刻稱帝,這是最好的機會,也是唯一的機會。
&esp;&esp;“陸秀夫、張世傑的漢軍連年北伐,已經收復長安了,文天祥那邊的進度也甚是客觀。還有李庭芝,也打過江好遠了”
&esp;&esp;“明公唯有在此刻稱帝,打出漢人帝國的旗號,才能收攏人心,不至於落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esp;&esp;陸秀夫等人的各自為戰,並非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是為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抵抗胡虜。
&esp;&esp;當南方宋廷不足以令到他們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為了守護天下漢人衣冠,選擇了自己單幹。
&esp;&esp;一旦他們發現自己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漢人政權重新又出現在中原大地上,多半會選擇主動放棄,結束戰火。
&esp;&esp;陳宮溫聲說:“正因如此,明公一旦打出漢人帝國的旗號,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平定這些割據勢力,他們甚至有一定機率主動前來投靠。”
&esp;&esp;呂布試探道:“一定機率是多大?”
&esp;&esp;陳宮翻了翻面前的副本記錄冊,那上面分別寫著「文天祥」、「李庭芝」、「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名,記錄著他們過往副本的表現與言行,詳細地寫下了各種推測與分析。
&esp;&esp;“根據我的推斷,陸秀夫有百分之九十五點三的機率主動前來,張世傑有百分之一百的機率聽陸秀夫的,從無例外。文天祥不好說,因為此前缺乏他少年時期的樣本,所以大概是在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之間。”
&esp;&esp;“至於李庭芝的話,如果明公願意以呂宋帝國的名義,為嶽王祭祀,這個機率將升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esp;&esp;呂布:“……”
&esp;&esp;你這咋還有零有整呢!
&esp;&esp;他將這一席話聽入耳中,自動忽略了那什麼「百分之九十點幾」,只聽到了一個「根據我的推斷」。
&esp;&esp;不管了,聽公臺的準沒錯,衝呀!
&esp;&esp;呂布摩拳擦掌,躊躇滿志,就這樣在穩定了上都這邊的局勢後,一波壓上,大軍出擊,直接衝向了江南。
&esp;&esp;陳宮:“……”
&esp;&esp;他該提醒自家主公注意安全嗎,悠著點,別殺太嗨了?
&esp;&esp;……
&esp;&esp;訊息傳到江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當即休戰,這時一合計,才發現早就在激烈的交鋒中折損了太多人馬。
&esp;&esp;阿里不哥索性幫助忽必烈動手,直接斬殺了呂文德,奪取了荊襄之地,而後在江淮上游佈防,準備阻擋呂布南下,給予迎頭痛擊。
&esp;&esp;二人萬萬沒想到……
&esp;&esp;呂布走的居然是水路!
&esp;&esp;呂布早在當年攻打下瀘州之後,就已經厲兵秣馬,親自淬鍊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水師大軍。軍中的副帥王堅,亦是所向披靡,身經百戰的宿將。
&esp;&esp;再加上他們從前就已經直搗黃龍,攻破過臨安城一次了,對於那邊的一切地理環境格局都無比熟悉。
&esp;&esp;當下,呂布帶著水師從渤海之地南下,一路沿海入江,直取臨安。
&esp;&esp;宋廷皇帝捧璧披素,出城歸降,標誌著這個延續三百年政權的徹底覆滅。
&esp;&esp;呂布入城時,城中百姓夾道歡呼,迎接這位從蒙古帝國中崛起、統御四海的漢人英雄。
&esp;&esp;他令下屬嚴明紀律,不得侵犯百姓,不得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