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考慮。”
......
“塞繆爾·馬哈雷羅究竟會接受投降嗎?”
“這就難說了。只能拭目以待。說實話,我也不能確定。”
在騎馬返回溫得和克的路上,聽到身旁萊託福爾貝克上尉的提問,漢斯如此回答。
他個人希望赫雷羅人的叛亂能就此平息,但這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
俗話說,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更何況,即便塞繆爾·馬哈雷羅想要投降,赫雷羅人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也不盡相同。
“這正是叛亂領袖經常面臨的兩難境地之一啊。”
從馬哈雷羅的立場來看,如果部族成員不斷高喊要繼續與德國作戰,他也無法忽視這種呼聲。
古羅馬時期發起斯巴達克起義的斯巴達克斯不也是在考慮撤退的情況下,因無法勸阻堅持與羅馬作戰的部下,最終走上了絕路嗎?
眼下赫雷羅人叛亂之所以發展到這種地步,也是因為他們幾次打贏了殖民軍後,變得驕傲自滿的結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並非不可能。
“看來,最終還是無法排除戰鬥發生的可能性。”
“那你說說看,如果你是指揮官,會如何攻擊赫雷羅人?”
漢斯很好奇。
這位未來的名將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聽到漢斯的提問,萊託福爾貝克沉思片刻,隨後開口道:
“據我觀察,瓦特貝格背靠山脈,面前是河流,地形對防守極為有利。將赫雷羅人困在瓦特貝格,切斷他們的補給,讓他們活活餓死,這是最理想的策略。而且瓦特貝格里不僅有戰士,還有許多平民,效果會更顯著。不過,這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恐怕國內不太會滿意這種做法。”
“哈哈,確實如此,畢竟皇帝陛下希望儘快平息叛亂。”
萊託福爾貝克苦笑著繼續說道:
“如果選擇發起進攻,就必須在一場戰鬥中徹底殲滅赫雷羅人。需要從多個方向壓制,確保他們無法從瓦特貝格逃脫。如果赫雷羅人成功突圍,他們的游擊戰將使叛亂曠日持久,鎮壓起來也會更加困難。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必要的話,也得考慮採取焦土政策......”
萊託福爾貝克看了漢斯一眼,語氣有所猶豫。
他顯然察覺到漢斯並不支援焦土政策所帶來的針對赫雷羅人的屠殺行為。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戰爭最終是政治的延續。”
“是的,這一點我也明白。德意志帝國的軍官中沒有人沒讀過《戰爭論》。”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戰爭應當是達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能成為目的本身。從這一點來說,透過屠殺赫雷羅人,德意志帝國究竟能在政治上獲得什麼呢?殖民地定居者的滿意?”
“這個......”
“拋開種族歧視的視角不談,屠殺最終是政治上的最差選擇。它不僅會惡化德意志帝國的外交聲譽,還會對殖民地的穩定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二戰後,英國等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紛紛讓大部分殖民地獨立,並不是毫無緣由的。
殖民地的價效比過於低下。
從殖民地掠奪所得的收益,還不及維持殖民地和鎮壓像赫雷羅戰爭這樣的地方抵抗所花費的成本。
“奴隸制的消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當然,廢除奴隸制確實也有“即使膚色不同,人也不應奴役他人”這種道德因素的推動。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業革命的開始讓奴隸制在經濟上變得不再划算。
簡單來說,養奴隸的成本太高。
他們畢竟是人,要讓他們幹活,就得提供食物和住所。
此外,奴隸制效率低下。
奴隸並不愚蠢,他們知道自己幹得再賣力,受益的只有主人。
而如果因為奴隸工作不努力而對其進行嚴厲懲罰,導致奴隸受傷甚至死亡,損失的還是主人自己。
因此,在工業革命後,僱傭勞工比使用奴隸更加划算,最終對廢除奴隸制起到了重要影響。
不過,美國南部因為工業革命提升了棉花的經濟價值,導致繼續維持奴隸制反而更有利,這倒是一個諷刺的例外。
然而,以工業為中心的北方需要的不是奴隸,而是勞動者,因此希望廢除奴隸制。對此表示反對的南方發動了叛亂,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