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命運、懷揣復仇幻想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法令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時,伊斯麥爾·恩維爾滿意地勾起嘴角。
暴君的時代,終於畫上了句號。
如今,奧斯曼帝國將由伊斯麥爾·恩維爾和聯合進步委員會領導,重新奪回曾令整個歐洲顫抖的帝國榮耀。
而抱有如此信念的,絕不僅僅是伊斯麥爾·恩維爾一人。
其他青年土耳其黨成員也深信,他們將重塑奧斯曼帝國的輝煌,令其更加強大。
“還不是慶祝的時候,兄弟們。”
就在眾人因擊敗蘇丹而歡呼雀躍之際,聯合進步委員會的領袖之一、青年土耳其革命的主導者艾哈邁德·尼亞齊貝伊(Ahmed Niyazi bey)冷靜地開口。
“革命尚未結束,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由於青年土耳其革命是由精英軍官與知識分子發起,因此尚未贏得廣大民眾的支援,更別提仍有一批忠於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保守勢力依然存在,尤其是伊斯蘭主義者。
唯有獲得民眾支援,徹底清除這些殘餘勢力,全面掌控奧斯曼帝國,革命才能真正宣告成功。
“說起來,德國和英國對我們的革命反應如何?”
“目前兩國都承認了政變的合法性。不過,當我們試探性地提出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時,他們都巧妙地避開了話題,委婉拒絕了。可以看出,德國與英國更傾向於維持現有的外交關係。”
“嘖,維持現狀嗎。”
伊斯麥爾·恩維爾不滿地咂了咂舌。
事實上,正如漢斯所料,青年土耳其黨確實希望藉助德意志帝國和大英帝國的支援,對抗俄國,收復那些被俄羅斯及其在巴爾幹半島扶植的斯拉夫國家奪走的領土。
考慮到黨記憶體在著親德與親英派,這種期待並不奇怪。
然而,無論是德國還是英國,都希望與奧斯曼帝國保持友好關係而非深度捆綁。畢竟,一旦處理不慎,不僅可能激怒俄羅斯,甚至可能點燃被譽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
但伊斯麥爾·恩維爾對此並不知情。他堅信,正是因為青年土耳其黨的地位尚不穩固,德國和英國才暫時觀望。一旦他們徹底掌控奧斯曼帝國,鞏固政權,德英兩國的態度必將發生改變。
懷揣著這樣的信念,伊斯麥爾·恩維爾與同伴們邁出了蘇丹宮殿的大門。
一個嶄新的時代,正等待著他們。
......
“我們已收到奧匈帝國方面的提案。”
正值奧斯曼帝國因青年土耳其黨革命而動盪不安之際。
趁著奧斯曼的混亂,奧匈帝國領地——摩拉維亞的布赫勞(buchlau)城堡內,一場隱秘而機密的會談正在進行。
“此外,尼古拉二世陛下已決定接受貴國的提案。”
“哦?此言當真?”
“當然。我們俄羅斯帝國將承認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合併。不過,相應的,奧匈帝國也必須履行承諾。”
聽到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伊茲沃爾斯基(Алekca?hдp Пeтpo?вnч n3вo?льcknn)的話,奧匈帝國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萊克薩·馮·埃倫塔爾(Alois Lexa von Aehrenthal)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滿意的笑容。
波斯尼亞危機(bosnian crisis)。
比起青年土耳其黨革命,漢斯更為憂慮的事情,終於拉開了序幕。
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也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