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6日,原本平靜的德意志帝國外務部陷入了一片混亂。
就在昨日,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保加利亞公國正式宣佈獨立,而今晨,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又宣佈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這一舉動完全是奧匈帝國與俄羅斯私下締結的協議所致,事前未與德意志帝國有任何商討,面對盟友的魯莽行事,外交部長舍恩只覺脖頸一陣僵硬。
唉,為什麼不論是奧匈帝國,還是不久後在意土戰爭中的義大利,這些所謂的盟友總是擅自行動,連一句招呼都不打呢?
真讓人懷疑,他們究竟是把德國當成盟友,還是當作冤大頭。
“說實話,比起法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麻煩不斷的盟友反而更讓人頭疼。”
當然,奧匈帝國畢竟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德意志無權干涉其外交政策。
而且德意志帝國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沒有直接利益。
但這場波斯尼亞危機與德意志帝國並非毫無關聯。
就算不提波斯尼亞危機最終會引發的薩拉熱窩事件,單就此次吞併本身而言,已然違反了俾斯麥時代在“柏林會議”上籤訂的1878年《柏林條約》。
柏林會議原本是為了解決由於俄羅斯帝國在第十二次俄土戰爭中大敗奧斯曼帝國並強行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而引發的列強矛盾,由俾斯麥主導召開的外交會議。
會議上,俄羅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但卻被迫交出大量戰果,這也成為其與德意志帝國矛盾加劇的開端,但眼下這並不是重點。
真正關鍵的是,柏林會議決定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名義上歸屬奧斯曼帝國,實則由奧匈帝國負責管理,成為雙方的共管地。
正因如此,奧匈帝國趁青年土耳其黨革命之機,徹底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行為,顯然已違反了條約。
“在原本的歷史中,波斯尼亞危機爆發時,德意志帝國只是無條件支援奧匈帝國這個盟友罷了......”
但此時漢斯並不打算照搬這種做法。
他既無力阻止波斯尼亞危機的爆發,也擔心歷史軌跡的劇烈偏離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同時也想盡量減少這場危機給德意志帶來的損失。
至於巴爾幹半島那膨脹的塞爾維亞和羸弱的黑山,他們怒火中燒,甚至一度認真考慮要向奧匈帝國宣戰(儘管被俄羅斯勸阻),這種反應也算是情理之中,可以暫且放一邊。
真正的問題在於義大利。
義大利原本同意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前提是奧匈帝國歸還其佔領的部分未收復領土,如特倫蒂諾和伊斯特里亞半島。然而冷酷無情的奧匈帝國直接無視了義大利的請求。
最終,這成為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背棄三國同盟,轉而投向協約國陣營的直接導火索。
“果然,能阻止這種局面發展最好還是阻止吧?”
儘管義大利這個盟友幫不上多少忙,但相比歷史上那樣突然反水成為敵國,至少維持現狀要強得多。
再者,如果義大利轉而背棄同盟,最終承擔這一負擔的將會是奧匈帝國,考慮到原本的歷史,善後工作顯然又會落到德國頭上。
“嘖,雖然不怎麼情願,但再怎麼說也是盟國,能幫的還是得幫。”
漢斯試圖將希臘拉攏到自己這一邊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臘表現是好是壞並不重要。
想要讓希臘成為我方盟友的根本原因,無非是為了減少不可預見的變數,同時減輕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戰區的負擔。
“當然,從牽制俄羅斯和塞爾維亞的角度來看,希臘所處的地緣政治和外交位置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此外,實際上希臘在這個時代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孱弱。
比如就在幾年後的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動員的陸軍兵力少於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卻仍能相對輕鬆地擊敗奧斯曼帝國軍隊。
更重要的是,希臘是巴爾幹眾多小國中唯一擁有現代化強大海軍的國家。
在巴爾幹戰爭中,希臘海軍屢次擊潰奧斯曼海軍,封鎖達達尼爾海峽,成功掌控愛琴海的制海權,切斷了歐洲奧斯曼與亞洲奧斯曼的聯絡,立下了赫赫戰功。
保加利亞軍隊在擔任巴爾幹同盟主力、憑藉希臘海軍的助力贏得戰爭勝利後,即便再自負,也不得不承認希臘的貢獻,並非出於虛偽的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