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託

“誒,小國助。”

顏思齊有事要叮囑李國助,奈何一直搭不上話,

此刻趁廉司南跟考克斯說話,趕忙湊過去,蹲在李國助面前說道,

“我走了以後,你務必要安排人去把東邊的山蠶場打理好。”

“一定要確保我一回來就能放養山蠶啊!”

原來去年夏秋兩季,在砍伐木材建設永明要塞的同時,

顏思齊就選定了一些條件合適的伐木場,準備改造成柞蠶場。

這些未來的柞蠶場主要位於永明要塞的東邊。

那一帶遍佈低矮的丘陵,其上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由松樹和柞樹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

為了能儘快把顏思齊選定的伐木場改造成柞蠶場,他們去年優先砍伐了其中可用於建築和造船的高大樹木。

所以今年就可以開始著手將這些伐木場改造成柞蠶場了。

改造至少需要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進行資源調查,包括調查樹種資源,分析土壤特性,研究林地地形地貌。

對野生針闊葉混交林進行詳細調查,明確柞樹的分佈、數量、樹齡、生長狀況等。

例如,透過樣方法在林地內設定多個樣方,如10mx10m的樣方,

統計樣方內柞樹的株數、平均胸徑、樹高,以此推算整個林地的柞樹資源。

同時,記錄其他伴生樹種的情況。

分析土壤型別、肥力、酸鹼度等土壤特性。

可以採集土壤樣本,送到專業實驗室進行檢測,瞭解土壤的養分含量,如氮、磷、鉀的水平,以及土壤的質地。

這對後續改造和柞蠶飼養很重要。

不過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便也只能省去這一步,聽天由命了。

研究林地的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坡向、海拔等因素。

一般來說,坡度較緩,特別是小於30度的南坡或東南坡,光照和溫度條件更適合柞蠶生長,且便於管理和作業。

第二步是進行區域劃分。

根據調查結果,合理劃分柞蠶場區域。

將柞樹分佈相對集中、生長狀況良好的區域優先劃分為核心飼養區,保證有足夠的柞葉供應。

同時,劃分出附屬區域,如蠶種孵化區、蠶繭收穫和加工區等。

在區域之間規劃好通道,通道寬度以方便人員和小型裝置通行為宜,

一般是1~1.5米,確保各個區域能夠有效連線,便於日常管理和操作。

第三步是改造實施階段,包括植被調整、土壤改良,及場地設施建設。

對於混交林中的針葉樹,根據其分佈和對柞樹生長的影響程度進行適當疏伐。

如果針葉樹過於密集,會影響柞樹的光照和空間,此時可以選擇性地伐除部分針葉樹。

但要注意保留一定比例的針葉樹,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保留下來的針葉樹只要不超過樹木總數的30%即可。

清理一些與柞樹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的非柞樹闊葉樹種。

但一些對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或者能夠改善土壤肥力的闊葉樹,可以適當保留。

比如蜜源植物、鳥類棲息地植物等。

對柞樹進行樹形改造,培養有利於柞蠶生長的樹形。

修剪掉過密的枝條、病枝和弱枝,使柞樹樹冠開闊,通風透光良好。

一般在冬季或早春柞樹休眠期進行修剪。

修剪後的柞樹樹形可以是傘形或分層形,便於柞蠶棲息和採食。

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進行施肥。

如果土壤肥力較低,可以施加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家肥、堆肥等。

每畝可施有機肥1000 ~2000千克,均勻撒施在林地表面。

然後透過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混合。

翻耕深度在20 ~30厘米左右,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

翻耕時間可以選擇在秋季或春季,避免在雨季翻耕,防止水土流失。

以古代的技術條件,雖然沒法對土壤成分做出準確的檢測,

但施肥和翻耕卻是可以做到並做好的,做了肯定強過不做百倍。

在柞蠶場周圍設定防護圍欄,防止野生動物進入,破壞柞蠶和柞樹。

圍欄可以採用鐵絲網或木質柵欄,高度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