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捲到這裡也已經結束了,還是先感謝大家的支援,畢竟有大家的存在,才有今天的我。
這本書的第二卷,我本來寫了很多,甚至寫到了70章。
可我發現這樣太拖沓,有很多地方太水,細節描寫太多,大家看起來也不舒服,所以我乾脆就對半砍了許多。
像離開長安,在山上待的那四年,就有許多事情就讓我刪掉了,一筆帶過。
畢竟扳倒呂家才是大家喜歡看的,也是這一卷的重心。
這裡呢,還是繼續回答一下大家的問題,解答一下大家對這一卷裡不明白的地方。
畢竟這一卷留了太多的疑問,要到下一卷文帝登基才開解釋,這裡先給大家講講,幫助大家更好地看接下來的劇情。
1、主角為什麼不改變歷史啊?(這也是大家問得最多的問題)
答:不是主角不改變,是劉邦和呂后他們二人的政治手腕都很到位,許多的問題都做得無懈可擊。
劉邦不用解釋了,我之前說過了,在這要說一下呂后。
她前期殺戚夫人殺劉如意,那都沒有問題啊,就戚夫人和劉如意做那些事,換你上去,你也得除掉她們,畢竟任誰也不可能留著自己的政敵,擱那耀武揚威。
況且劉如意佔據的,那可是天下最富庶的趙國,不開玩笑,當時趙國的一個郡的經濟水平,就可以抵上代國整個國家的。
畢竟我們是站在後世的視角看問題,在呂后的眼裡,她肯定是活不過自己的兒子的,自己的兒子太過仁慈懦弱,她必須替兒子掃除這個禍患。
這一段我是比較站呂后的,畢竟呂后做的也不是太過分;
像劉恆一家,呂后就放過了他們,因為他們不爭,所以他們一家人都活到了最後。
說明呂后心也不是很壞,就是想打擊政敵,穩固兒子的江山而已。
至於後面除掉劉邦的第五個兒子和第六個兒子就有點太殘忍了,這點還是沒必要的,有點太狠了。
因此,可以說呂后前期的政治行為,那都是沒有任何錯誤的,所以說就沒必要去改變。
至於後期,人家呂后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功績的,這一點包括史記,都是有明確記載的,誰也抹不去。
在這裡,主角也是改變歷史的,歷史上呂后是公元前180年去世的,功臣集團才發力除掉了呂祿和呂產。
在這本小說裡,已經提前了四年。
而且這本小說中沒有前少帝和後少帝,也算是補了大家一個遺憾吧。
有主角的存在,整個朝堂不至於那麼被動,有主角居中聯絡,在最後倒呂的行動中才能這麼快的組織起來,並發動勝利。
歷史上平定呂家的過程,真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功臣集團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計劃,主要是陳平出計周勃、劉章實施,再加上運氣好,呂祿又猶豫不決,才能這麼快平定了呂家。
你別看主角好像沒有發力,一直在宮裡挾持太后,其實整個過程都是主角策劃的,沒有控制住呂后這一關鍵行為,後面的一切就無從發生。
按劉邦的話來說,在這一次倒呂行動中,實際上蘇雲扮演的就是獵人的角色,而周勃陳平就扮演的功狗的角色。
所以說,現在你還覺得主角沒有發揮作用嗎?
2、這些歷史人物的死都是有考證的嗎?有沒有看歷史書?
答:作者是學歷史的,這一點大家可以放心,只要沒有改變的歷史人物,全部都是按照歷史上的時間去寫的。
另外還有諡號等等,作者在此保證全部都是查閱過資料的,不會有任何錯誤。
3、主角手中有權力,為什麼不早早發動政變?一直拖到12年後呢?
答:因為單單靠主角,一個人是沒辦法發動政變的,這場誅呂行動幾乎動員了朝廷上下所有的人,要逼著所有人站隊,這不是一兩個人能做得到的。
呂后登基後保證了所有功臣的利益,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大臣們紛紛投靠了呂后,呂家的實力很強,主角就是想動手,也沒辦法呀。
如果不是呂后做的太絕,又動了功臣集團的蛋糕,那功臣集團說不定就不動手了,不要把功臣集團想的太好,他們肯定也是優先保證自己的利益。
有了主角挑了大梁,這件事才能夠提前組織起來,在公元前184年發動,提前了四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後周勃說了一句話,說主角才是這次誅呂行動的最大功臣,你以為這句話是在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