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而隨後趕到的調料味道才慢慢將所有味道融合其中,在李明嘴巴里鋪滿開來。最後落口時的甘甜,則是魚肉蒸制後的神之饋贈。李明一邊點頭,一邊又夾了一筷子,吃過後衝著老闆挑起了大拇哥。
而當李明往嘴裡送入一勺炒飯後,李明才知道之前的誇讚還是太早了。蔥頭油打底滑熱了海鮮,隨後少油爆炒裹了蛋液的米飯,最後倒入食材並新增了潮汕人特有的調味料後出鍋。李明感覺食材味道雖有融合,但是依然涇渭分明的讓李明嚐出了海鮮和炒飯各自的香味。就好像李明一把抓著海鮮塞進嘴裡,緊接著又塞進了炒飯那般,香味肆無忌憚的挑逗著味蕾,讓人有著再來一口的衝動。李明不等榮哥和大聲發反應,早已將盤中米飯舔食乾淨。嘴裡塞滿炒飯的李明,緊皺眉頭閉著眼睛直搖頭,那感覺彷彿是在告訴旁人,李明之前那麼多年的炒飯是白吃了。
,!
大聲發畢恭畢敬的給榮哥倒了酒,隨後抽著榮哥給點燃的香菸後問道:“小兄弟,怎麼樣?我大聲發的炒飯,在廟街那可是響噹噹的。”李明一邊搖著大拇指,一邊吞嚥著最後一口炒飯。然後說道:“老闆,過幾天我女朋友來香港,我們還來吃。”大聲發開心的表示歡迎。隨後,大聲發回應著李明關於廟街的問題。
在大聲發記憶裡,廟街的過去並不是這樣。大聲發在廟街開檔已經十幾年,算是整條街上有資歷的“老街坊”之一。他告訴李明,廟街最熱鬧的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貨品都是本港小作坊生產,本地拿貨,本地銷售,價格非常便宜,而來來往往的客人,則以香港人為主。“那時候的廟街,還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就是街坊平時買東西的地方。”
透過大聲發的介紹,李明瞭解到廟街的“平民味”,使得其極富香港地域色彩。李明心想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少港片會在廟街取景:《古惑仔之廟街十二少》、《食神》、《廟街故事》、《廟街十三妹》這些內地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都以廟街為背景地。
在廟街混跡過的榮哥看來,廟街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講香港發展的老電影。
包括廟街在內的油尖旺區,是九龍半島最早開發的地區。榮哥介紹,“廟街”得名於一座供奉媽祖的天后廟。榮哥年輕時,聽社團裡的叔父們說,在四十年代的時候,九龍天后廟一帶還沒有填海造陸,如今的廟街不遠處便是海灣,很多漁船會來這裡避風。久而久之,九龍“避風塘”便聲名鵲起。因為漁船眾多,一些小販便在天后廟前擺攤出售雜貨商品,當貨物需求量增多,市場增大後,零星的地攤連成片,天后廟前便形成了市集,“廟街”之名便由之而來。
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期間,一些美軍會在香港登岸休整。手頭闊綽的軍官會選擇去對面的灣仔消費,而普通士兵則更願意在消費低廉的廟街流連。廟街的產能因此被刺激,一些本港的家庭作坊,會依據西方人的身高體形,生產出牛仔褲、襯衣,然後送到廟街出售。這是“香江奇蹟”起飛的年代。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港島和九龍,一幢幢唐樓內,家庭作坊徹夜不息,運貨的車就在樓下等著。榮哥記得,自家最早也是開製衣作坊,父母在家裡生產,自己和幾個兄弟姐妹推著成衣,到廟街出售。
榮哥介紹,廟街從四十年代初現,五十年代成型,主力遊客已經更新過好幾代。七十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廟街市面上開始出現大量日本遊客;八十年代,來自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客人開始湧現。而進入九十年代,尤其是臨近迴歸這幾年,內地遊客越來越多,不少檔口的攤主都開始學習普通話,並將注意力轉移到內地市場。
“當時家裡賣的牛仔褲,都是香港出樣式,然後送到東莞去加工的。後來我發現送貨要比做衣服掙錢多了,於是就開始跑運輸咯。”榮哥告訴李明,隨著香港的產業升級,加上成本上漲等原因,本地的製造業大部分都北上轉移到了廣東,“價格低,質量好,沒理由不去嘛”。不少檔口的攤主也表示,自己的主要進貨渠道來自內地。來自廣東各地工廠的產品,在廟街匯聚,然後再售往世界各地。四百米長的廟街,正是粵港經濟緊密聯絡的縮影。
如今的廟街,一個車位大小的檔口,租金約九千港幣,加上租用附近唐樓的倉庫費用,每天的房租成本約300港元。靠著一個賣牛仔褲的檔口,榮哥的父母養活了一大家。如今,他的最小的弟弟已經在本港讀大學。
大聲發這時接榮哥的話茬說道:“喏,看那邊的四眼仔。”聽大聲發介紹,四眼仔沒有經歷過“一人擺攤養活全家”的時代。身材高大、面板黝黑的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