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包拯素來公正,不擔心他徇私舞弊。
包拯欣然領命,這對他來說不算是什麼重活。
但科考代表的是朝廷對人才的重視,絕不能馬虎。
務求公平公正,天下的讀書人才能看到希望,好好讀書,報效國家。
包拯親自點名,讓未來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擔任閱卷官。
務必從這批舉子中挑選出,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歐陽修是個實幹家,品格好,詩詞寫得好,文章寫得好,一心致力於倡導古文運動。
力求文章以時政為主,排斥南北朝以來只追求辭藻華麗,華而不實的駢文風格。
他主張文章應該有實際內容,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歐陽修的文風改革,與包拯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
這也是選擇其作為閱卷官的重要原因。
相信透過這樣的選拔,能夠為大宋朝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包拯也親自擬定了科考題目。
以策論為主。
總共三道題目,要求學生“對策”!
分別為義理、經史、時政。
義理和經史自然難不倒考生,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時政。
包括朝廷稅務、刑偵、水旱災害、人口戶籍土地、兵略等。
之所以要加上時政,自然就是為了培養考生處理政務的能力。
大多學生從小就沉浸在鑽研筆墨字詞之中,讀書萬卷,可所學的無非經史子集,詩詞文章。
所以導致大宋文官上任之後,只知高談闊論,對如何處理政務、如何應對災情、如何偵察案子等,一竅不通。
這樣的人才,就算下筆如神,對國家又有何用?
所以,科考其實也是包拯變法和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既然皇上欽定自己為監考官,將出題的任務也交給自己,自己何不順水推舟就從現在開始改革,為國家選定需要的人才。
在包拯看來,科考才是興國的根本。
將科考試題呈遞皇上後,趙楨看罷,都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
“包卿!你如此出題,天下學子有幾個能答得上來?”
“陛下,科考旨在選拔人才,大宋的官員不能只知吟詩作對,更需要能隨機應變,處理政務,否則詩詞做得再好,又有何益?”
“請陛下相信臣!”
看著包拯斬釘截鐵的樣子,趙楨點了點頭:“那好吧,就按卿說的辦!”
趙楨從來不懷疑包拯的眼光,因為他很清楚包拯的學問和見識,不是大宋任何一個官員能相提並論。
唯有相信包拯,大宋才能真正走向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