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章 風雨如晦

綿不絕!

劉昭回過神來,擦去臉上眼淚,急忙避開,不敢與王揚同受此禮。

謝星涵、樂湛等人也紛紛退到一邊,只留王揚一個人站在原地,身邊還有陳青珊為之撐傘。

王揚踏出傘外,陳青珊立刻跟上,要繼續為王揚遮雨。

王揚擺擺手,任憑雨水澆身,整衣斂容,躬身回拜:“王揚不才,願與諸君同學互進,共研精義!”

衣袖在雨中微微擺動,似乎與風雨共舞。

這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將永遠地印刻在每一位旁觀者心中!

所以當宗測拎著桌案,帶領眾學子殺出時,看到的,也是這樣一幅畫面......

......

然後郡學內便出現了一個百年難遇的奇異場景,今古文尚書兩派的學者學子們混雜而坐,衣衫狼狽,身上雨水流淌,一個個跟個落湯雞似的,場面凌亂,但無一人在意,所有人都專心致志,凝神諦聽。

“.......方才我講了何謂知識分子,何謂知識階級。然我以為,凡知識分子,必備一種考求知識之信念,而後可謂知識分子。凡知識階級,必有一種超越現實之情懷,而後可成知識階級。唯如此,方能摒除心志之桎梏,唯真理是從。學術乃一國智識文化所繫,必以發揚真理為目的,致廣大而盡精微,而後可稱規模、稱宏遠。

若問理想但云房車,言所欲只道富貴,使鎮國高校成蠅汲之所,學問深造為進身之階,則非真知識分子也。若一國之知識分子不能懷一種非止於自身身家之光明理想,則更無以求民眾,無以求國族之演進繁富......”

——————

注:關於傘在此時是否得到廣泛使用的問題,雖然《南史·王微傳》記雲:“有時塗中見相識,輒以笠傘覆面”。《格致鏡原》引《玉屑》雲:“魏人以竹碎分,並油紙造成傘,便於步行騎馬,傘自此始。”一南一北看似有代表性,但前者只限士大夫,後者則應屬後人臆測,全無依據。(不過也可能是宋人見到如今未見之文獻?還有,這條引文從文獻學的角度其實很值得懷疑,未必立得住腳。待考。)

南北朝史料中言“傘”多為儀仗用傘,和生活用傘是兩種東西,近似於羽蓋,現存壁畫中的傘也是如此。所以依據現有證據,當時傘很可能未普及開,但南北朝史料本就不如唐宋豐富,論其平民的日常生活視角,就更不如之,所以說不定當時百姓也用,只是未記?

不過我還是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但如果用這個再寫王揚造傘什麼的實在無趣,所以本章中雖然寫了傘面成片的畫面,但未必符合史實。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