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則是大人們在喝茶時的好伴侶。
回到村子後,書源又參與到奶渣的加工過程中。他發現,除了傳統的塊狀奶渣,村裡的婦女們還會製作一些其他形狀和用途的奶渣製品。比如,把奶渣搓成細小的顆粒,然後與炒熟的青稞混合在一起,製作成一種營養豐富的乾糧。這種乾糧方便攜帶,是牧民們在放牧途中的重要食物來源。
書源還看到婦女們用奶渣製作奶渣糕。她們把奶渣與酥油、糖混合在一起,然後放在模具裡壓制成各種精美的形狀。這些奶渣糕不僅口感豐富,而且外觀誘人,常常被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然而,書源也發現了藏式奶渣在傳承和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逐漸滲透,一些年輕的藏族人對傳統的奶渣製作技藝的興趣逐漸減少。他們更傾向於購買市場上現成的現代食品,而忽視了自家傳統的美味。而且,由於交通和市場等因素的限制,藏式奶渣的銷售範圍相對較窄,很多外地人很難品嚐到正宗的藏式奶渣。
書源決定為藏式奶渣做些什麼。他首先想到的是記錄下藏式奶渣的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他用相機拍攝了次仁一家制作奶渣的全過程,從擠牛奶到最後製作成各種奶渣製品,每一個步驟都詳細記錄。同時,他還採訪了村裡的老人們,聽他們講述藏式奶渣的歷史和故事,並把這些內容整理成文字。
回到城市後,書源開始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分享關於藏式奶渣的一切。他釋出了精美的圖片、製作影片和詳細的文字介紹。很快,他的這些分享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一些美食愛好者對藏式奶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留言詢問如何購買或者製作。
書源意識到,要讓藏式奶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僅僅靠網路宣傳是不夠的。他開始與當地的一些企業和商家聯絡,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將藏式奶渣推向市場的方式。經過多次的洽談和考察,他終於找到了一家願意合作的食品企業。
這家企業對藏式奶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開發。他們在保留藏式奶渣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創新。例如,他們開發出了行動式的奶渣小包裝,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食用。同時,他們還推出了多種口味的奶渣,除了傳統的原味、甜味和鹹味,還加入了一些現代的水果口味,如草莓味、藍莓味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藏式奶渣的文化內涵,書源還與企業合作,在產品的包裝上印上了藏式奶渣的製作過程和文化故事。這樣,消費者在品嚐奶茶的同時,也能瞭解到背後的藏族文化。
隨著藏式奶渣逐漸走向市場,書源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又開始思考如何將藏式奶渣與旅遊產業相結合。他建議當地的旅遊部門在旅遊景點設定藏式奶渣體驗區,讓遊客可以親自參與到奶渣的製作過程中,感受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一些藏族傳統節日期間,書源還組織了藏式奶茶文化節。他邀請了各地的遊客、美食專家和文化學者來到西藏,共同體驗藏式奶茶的魅力。在文化節上,有藏式奶渣製作技藝的展示、奶渣美食大賽以及關於藏式奶渣文化的講座等活動。
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讓藏式奶渣的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遊客因為藏式奶渣而來到西藏,當地的牧民們也透過銷售奶渣增加了收入。
然而,隨著藏式奶渣的商業化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一些不良商家為了追求利潤,開始在奶渣製作過程中偷工減料,或者使用劣質的奶源。這不僅影響了藏式奶茶的品質,也損害了藏族文化的聲譽。
書源對此深感擔憂,他再次行動起來。他與當地的監管部門合作,制定了嚴格的藏式奶渣製作標準和質量檢測體系。同時,他也加大了對正宗藏式奶渣的宣傳力度,讓消費者能夠辨別真假。
在這個過程中,書源也沒有忘記藏式奶渣的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他回到那個曾經熟悉的村落,與次仁一起組織了奶渣製作技藝培訓班。他們邀請村裡的老藝人擔任教師,向年輕一代傳授傳統的奶渣製作技藝。
培訓班上,年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傳統技藝的熱情。他們認真地學習著每一個步驟,從擠牛奶的技巧到揉捻奶渣的手法,都一絲不苟。書源看到這一幕,心中充滿了欣慰。他知道,藏式奶茶的傳統技藝將會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繼續傳承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藏式奶渣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國際美食交流活動中,藏式奶渣也開始嶄露頭角。書源帶著藏式奶渣的樣品參加了這些活動,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