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營的一攬子建議。
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與人員:設糧長制,在各州縣按徵收糧額劃分糧區,區設糧長,負責本區的田糧催徵、經收、解運等事宜.
掌控糧食來源與收購:一方面,朝廷掌控下官田,組織生產糧食;另一方面,會規定百姓需向官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作為賦稅,同時也會按照市場價格從農民或商人手中收購糧食,以充實官營糧食儲備。
規範糧食儲存與保管:建設專門的糧倉,並且制定嚴格的糧食儲存管理制度,包括糧倉的選址、建造標準、防潮防火措施、糧食的堆放方式、定期盤點等,以確保糧食的質量和數量。
制定糧食銷售與分配製度: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相應的糧食銷售與分配方案。如在災荒時期,會組織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平時則以相對穩定的價格向市場供應糧食,平抑糧價,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加強質量監管與檢驗:建立糧食質量檢驗標準和監管機制,對收購、儲存和銷售的糧食進行嚴格檢驗,防止劣質糧食進入流通環節,保障糧食的質量安全。
打擊私糧交易與囤積:透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私商的糧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維護糧食市場的正常秩序,確保官營糧食政策的有效實施 。
建議一提出來,以李善長為首的內閣紛紛拍手叫好。
“上位,季先生這一攬子建議簡直完美,如此一來,糧食與鹽鐵一樣,做為官營專項,每年可為國庫增加大量收入。”
季如風並沒有因為李善長為他叫好,就會賣他面子,依然無情的反駁了他。
“首輔這倒是想錯了,糧食國營不為利,只為百姓人人吃的起飯,也為了受災之時不至於餓肚子,糧食與鹽不同,鹽短時少吃或不吃,身體並不會出太大問題。但糧食不行,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三五天不吃飯就會出問題,五至七天大機率會餓死。”
而後日子裡,季如風與臨安公主頻繁奔走於市井、商會間,勸說商賈踴躍捐輸、改良經營回饋百姓。
起初商賈多有猶疑,臨安公主柳眉一豎,直言不諱:“你們如今地位攀升,靠的是朝廷新政,若不懂得感恩,往後有的是法子收拾你們!”
季如風則溫言細語,講清利弊,規劃前景。
在二人努力下,商賈們紛紛慷慨解囊,出資修繕學堂、鋪路搭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