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將領早就猜到射擊會落入下風,但也沒想到差距會如此懸殊,己方的箭根本射不透對方的盔甲,那絕不是普通的皮甲,應該是某種批次法器。
他從護衛的盾牌上拔出一支箭,發現箭頭竟然是某種類似鐵的金屬鑄造,他仔細去看所有弩箭,驚訝的發現敵軍所有弩箭全是金屬製造。
他再仔細觀察,敵軍使用的武器竟也都閃著銀光,不似凡兵。
於是他推翻了這些都是法器的假設,連戰車都沒有的部隊不可能如此闊綽,只有一種可能:這支部隊的將領有某種可以強化己方裝備的異能。
不管是因為什麼,此時己方的弩兵損傷慘重,即便受到他異能的影響,也已經有退卻之意,剩餘的弩兵又傷又累,能起到的牽制作用也不多。
與其讓這些弩兵潰退影響軍心,不如讓他們從方陣空隙撤退,剩餘的這段路,他們就直接衝好了。
只要再前衝三十米,兩翼就能越過祝軍的鋒線,到時候只要能拖住祝軍不讓其後撤,兩翼便能完成包抄!
-
面對吳軍的衝鋒,祝平炎左右看了一眼,不到一秒就做出決定,劍指吳軍右翼:“前進射擊,一輪後衝鋒!”
輪換射擊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之前的邊撤邊射,第二種就是如今要採用的前進射擊,第一排弩兵射完之後不會撤退,而是原地上上弦,第二排弩兵前進,從空隙中穿過去後射擊。
這種戰術也有一定的問題,那就是祝軍必須用散陣射擊,否則人穿來穿去的不方便。不過這種問題對於三百人的小隊伍影響不大。
兩翼的防禦相比中軍要差一點,弩箭也能造成不錯的殺傷,三波之後,右翼方陣已經被打的支離破碎。
而由於祝平炎下達的命令是一輪後就衝鋒,所以士兵們在射出弩箭之後就已經收攏陣型,此時第三波弩箭射完,祝軍全軍都已經切換陣型,向側翼衝鋒。
與吳軍那慢吞吞的衝鋒相比,祝軍這才叫真正的衝鋒,由於二級士兵的體力已經超過普通人很多,所以即便為了兼顧陣型放慢速度,他們衝鋒的速度也堪比普通人的奔跑速度。
祝軍的意圖很明顯,吳軍將領也立刻做出了反應,右翼防守,中軍馳援,距離最遠的左翼直接放棄陣型衝鋒。
吳軍將領的反應很快,也不需要旗鼓,可以直接用異能下達命令,所以吳軍幾乎是立刻響應。
但吳軍就像是一個思維敏捷的老頭,看清了敵人的招數,也想到了對策,但面對年輕人的快拳,完全來不及抵擋。
祝軍已經快要接敵,中軍的大方陣才剛剛轉向,支援還要有一段時間才能到,祝平炎便是要在這段時間擊潰吳軍右翼。
吳軍右翼明知不敵,四個方陣連成整體舉盾防守,戟兵雖勇猛,卻也沒法立即突破。
祝平炎便下馬幫熊大穿上定製的鐵手套。
之前的剿匪中,他發現熊大的攻擊非常單調,基本上就是用熊掌去拍,連撕咬都很少使用,所以直接給熊大鑄造了兩個鐵手套,揮舞起來如同兩個大錘,以後它就是熊形態李元霸了。
這兩個鐵疙瘩雖然笨拙,但反正熊大也不需要像人類一樣進行復雜活動,掄起來拍就得了。
此時這對巨錘就砸在吳軍的盾牌上,毫無懸念,哐的一聲木盾碎裂,持盾的人連同他周圍的幾名士兵一起倒飛出去,熊大撕開鋒線衝入敵陣。
由於吳軍的方陣縱深五人,熊大沒能直接穿透陣線,而且衝進去之後還遭到了圍攻,但銅戈叮叮噹噹鑿擊它身上的鐵甲,卻無一能擊穿。
給士兵設計盔甲非常複雜,要考慮成本,要想著日後維護,最難也最核心的問題是,結合當前技術,在重量、防禦、靈活三者之間平衡。
這活非專業人士根本無法參與,所以祝平炎直接用技能樹上的圖紙,沒有花心思改進,與其把工匠抽出來改進圖紙,還不如技能樹往上升一級。
熊大的甲就不一樣了,它不能用制式盔甲,只能定製。
最初熊大的甲很簡單,就是在身上穿個馬褂,後來逐漸修改,加上了頭盔、護臂、甲裙,幾乎將它完全包裹在了鐵甲中。
這副盔甲看起來威風凜凜,但其實設計與製造都很簡單,就是完全不考慮重量將甲片覆蓋全身,而熊大也禁得住這重量。
這麼一隻武裝鐵熊,還有破陣加成,這些士兵拿著銅戈去打加成過的鐵甲,能破防就怪了。
既然這些士兵不能破熊大的防,就該自己破防了,熊大手臂揮舞,這些士兵就紛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