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三十六章 軍銜

雖然對士兵進行了獎懲,但僅僅是這樣肯定是不夠的,真上了戰場,該畏戰的還是會畏戰。

古代的將軍們,其實只幹兩件事,其一是管好後勤,讓士兵保持好的狀態,其二就是嚴格訓練,讓士兵可以令行禁止,凡是可以讓士兵奮勇殺敵的將軍,必是一代名將。

項羽之所以打仗那麼猛,就是因為他玩士氣玩的最好,雖然後勤不太行,但是真要和他同等條件的正面幹,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抗住他。

項羽出現在周朝滅亡之後,當然不會成為他的對手,但即便與同時期的名將相比,祝平炎也實在不算什麼。

但他也有這些名將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華夏數千年的歷史。

秦朝爵位二十等,殺敵便可封爵,而一旦當了逃兵,便幾乎只有捨棄一切叛國而逃這一條路了。

之後的漢唐也都十分重視軍功,“非軍功不得封候,非候不得為卿”。

這讓漢唐的軍事實力都十分強大,滅亡於皇權衰弱導致的軍閥內戰,漢朝滅亡後是魏晉南北朝,唐朝滅亡後是五代十國。

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這位將軍篡位當了皇帝,自然也怕別的將軍篡位,所以有宋一代,武將地位極低,然後喜提靖康之恥,皇帝北狩,衣冠南渡。

大宋對華夏的貢獻十分巨大,它結束了合久必分的趨勢,自宋朝以後的王朝交替,再也沒有長久的亂世——一下子就讓人乾沒了。

明朝的歷史更加典型,前期還算重視武將,土木堡之變以後,文官勢大,又開始重文輕武,明末天下大災,兵卒常年沒有軍餉。

與明軍相反的是後金軍,同樣是天下大災,後金的生產力根本不夠養活自己,要是沒有中原的那些商人給他們賣糧,當場就死給你看。

後金只有一條活路,那就是南下劫掠。

這是一段讓人迷茫的歷史,偌大一個帝國,竟然打不過一個不滿十萬人的部落,但仔細想來,又好像沒有任何問題。

一支飯都吃不飽的軍隊,要去和不打仗就會死的軍隊戰鬥,怎麼可能有勝算呢。

一個腐敗墮落的帝國,和一個重視軍人的戰爭機器戰鬥,輸了也很正常。

所以說,軍隊只有兩件事,後勤和士氣,但其實很多時候,這兩件事是一件事。

對於中原王朝,沒有後勤就沒有士氣,對於劫掠的邊族,沒有士氣就沒有後勤。

祝平炎不需要考慮他死之後繼任者能不能維持王朝,他只需要儘快奪取天下,所以他統治的國家也必須化身戰爭機器。

除了系統自帶的功勳機制外,他又效仿秦二十等爵位,填充以現代軍銜,形成一套憑藉軍功升級的軍銜體制。

由於現在軍官稀缺,肯定是升上來一個軍官就用一個,不能用軍銜限制,所以他決定給軍銜賦予別的價值。

目前祝鄉沒有貴族體系,除了祝平炎算是絕對的統治者,居民都是人人平等的,但從今以後就不是這樣了。

祝平炎雖然套用了現代軍銜的名稱,但他本質上是想仿照秦漢制度,讓從軍變成最大的榮耀,相當於“軍事科舉”。

所以軍銜對標的是爵位,爵位自然不平等。

將、校、尉、士、兵之後才是民,軍銜和爵位一樣,可以降級繼承,士及以上軍銜可免除徭役。

在階級過於鮮明的國家,往往需要淡化階級的存在,而在祝鄉這樣實際上還沒出現階級的地方,就得刻意強化階級。

營地內的所有地方,一律依軍銜排序,兩個人去買菜,店家必須優先賣給軍銜高的,軍銜低的遇到軍銜高的必須行禮,如果有多種軍銜,只需要向軍銜最高的行禮……

除了這些形式上的尊重,還有利益上給予。

營地裡有許多農民,但其實所有田地都屬於祝平炎,想讓誰當工人,就把他的田地全部取回,想要精耕細作,就將所有人的田地重新分配。

而現在他要將土地私有化,老兵可以分配10畝土地,下士30畝,中士40畝,上士50畝,這一階層分配的土地不多,可以算是一種退休保障,一個平民幹到上士,退休之後做鄉村幹部,基本上就可以養活一家了。

少尉80畝,中尉100畝,上尉120畝,大尉140畝,尉官已經屬於富裕階級,就算不從政,單吃田地也足以衣食無憂。

按秦律,士兵斬獲一顆甲士的首級,就能賜公士(秦最低爵位),田一頃(四十多畝),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