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百二十九章 再遇霜兒

原本祝平炎就想過發展手工業,多轉化一些工人,透過工坊和市場賺錢,但沒想到二級就解鎖了工廠。

一級是青銅文明,二級是鋼鐵文明,三級多半是科技文明,所以他一開始還以為工廠這種東西,要三級宮殿才可以建造。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近代科技讓工廠完全取代小作坊,但不代表古代就沒有工廠,相反,隨著戰國的紛爭被大一統終結,僅僅百年,漢朝便已經出現了大量民營工廠。

當時流傳著“末以致富”的說法,也就是種植業不如製造業,製造業不如服務業,古人的智商和現代人幾乎相同,怎麼可能不知道工廠比農業賺錢。

漢文帝實行的無為而治,本質上就是自由經濟,自由經濟使漢朝擺脫秦末戰爭的影響,逐漸富裕,但自由經濟也導致資本擴張,貧富差距拉大,農業人口大量流失,從此華夏開始了數千年的重農抑商。

在那個糧食產量低下的年代,對一個帝國來說,最優解永遠是重農抑商。

商業可以讓一個小國繁榮,但是商業養不起一個大帝國,以華夏的體量,即便把周圍所有國家的糧食都運過來也不夠。

不過祝平炎又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他不需要考慮那麼多,他甚至連國都算不上,頂多是個地主。

對於個人來說,農業的賺錢效率完全無法和工商業比。

前幾天他還為兩千四百戶的目標而焦頭爛額,結果二級宮殿剛出來,發現自己可以造工廠了,如蒙大赦,開開心心的大興土木,一座又一座工廠拔地而起,一下子從大地主升級成了資本家。

相比於30%的農業稅,工廠的收入大部分都歸他所有,所以開工廠當然更賺錢。

建造工廠需要工人,工廠執行需要工人,建造民居提升人口也需要工人,所以他將大部分居民都轉化成了工人,打算一步邁向資本主義。

但自古以來便有一條恆定的真理,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祝平炎這一步就太大了,他也不想想,要是開工廠就能進資本主義,那華夏這幾千年豈不是早就進了。

-

工坊分化後的工廠效率更高,但也需要更加細分的二級工人,一級工人透過學校可以轉化成二級工人,不過轉化時間長達十天。

為了儘快讓工廠執行起來,他只能建造了好幾所學校,同時培訓各種工人。

然而十天之後,當工人培訓完畢,工廠正式執行,他卻傻眼了。

想要以工廠代替家庭作坊,就必須保證工廠的生產效率比家庭作坊更高,這在古代是很困難的,所以大部分生產還是以家庭作坊為主。

有系統加持,祝平炎的工廠生產效率倒是很高,而且他可以直接轉化工人幫他幹活,雖然二級工人的工資更高,但起碼不用為勞動力發愁。

問題在於,他產能過剩了。

工廠的效率比工坊高得多,為他生產了大量物資,但這些物資需要透過市場賣出去才能變成實際收入。

就比如捕魚,他動用了一百戶人去捕魚,在有老八配合的情況下,扣除工資後,漁獲總價值比之前六百戶的稅收還要高。

但這是資產價值,不是實際收入,向城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漁獲,即便他降低價格,擠佔了向城漁業的大半市場,還是不能將所有魚都賣出去。

此時天氣炎熱,漁獲堆積如山,眼看就要壞掉,他只能內部消化,用魚代替工人工資,一下子掉了大批好感度,而且由於工人是營地主體,居民幸福指數也降低了很多,如果一直這麼搞,營地遲早要叛亂。

無奈之下他只能自己組建商隊,去各處村莊幫他賣魚,順便把其他賣不掉的東西也兜售一下,商隊佔用人力,等於是又增加了成本。

好在除了魚,其他東西不用急著賣出去,可以放在市場裡慢慢賣。

織布需要棉麻,生產工具也需要材料,如果賣不出去,生產的越多隻會越虧,所以他不得不拆除多餘的工廠,每種工廠只保留一個,多餘的工人也再轉化成農民,幸福指數又降低了。

建造工廠、轉化二級工人,折騰了二十多天,花了那麼多錢,卻是這麼個結果,不禁讓他有些心灰意冷。

為了建造工廠,建造民居也被耽誤,現在營地的總人口也只有七百多。

工廠的賺錢效率確實比種田高,工人只有兩百戶,賺的錢比五百戶農民多了快一倍。但就算工人頂一千戶,這也只有一千五百戶農民的收入,遠遠達不到仲達的要求。

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