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里外,很多農民都會選擇在地裡搭棚子,農忙時候就住在地裡。
但這深山野林,時長有野獸妖物出沒,白天結伴幹活還好,晚上真要在簡易的棚子裡睡,多半要屍骨無存了,所以只能來回折騰。
一個自然村一般都不會超過一百戶,土地不是很肥沃的話,十幾二十戶也就差不多了。
因為隨著人口增加,田地也會不斷向外擴充套件,新人口會距離自己的田地越來越遠,正常情況下,他們會搬到離自己農田更近的地方住,也就出現了新的村子。
營地就是不正常的情況,由於沒有達到建城的標準,儘管田地越來越遠,所有人還是得聚集在一起,此時讓營地盲目擴張,只會讓居民幸福指數暴跌。
想想每天要步行將近三十里去上班,這擱誰都得原地炸裂。
土地問題可以說是數千年來華夏最重要的問題,清朝皇帝見到國外的鐘表,只認為是奇巧淫技,但是國外要是有更先進農耕技術,你看他重不重視。
清朝引進番薯,明朝改革曆法,古人也是人,變革發生在每個時代。
這個困擾華夏數千年的問題當然很難解決,但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上來看,要說簡單也很簡單。
在不使用機械的情況下,現代農民耕種五十畝土地已經非常困難了,而在這個還用青銅甚至石器耕種的年代,農民甚至可以耕種一百畝地。
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農業技術還很簡單,人們在每一畝土地上付出的勞動力比現代要少得多,當然收穫也就少得多。
在上古,農耕就是春天灑下種子,秋天收穫莊稼,而到了現代,農耕已經變得非常複雜,也就是說幾千年間,農耕技術在不斷發展,越來越複雜,產量也越來越多。
即便去除現代科技的影響,清朝的產量也遠超過先秦時期,但如果讓一個清朝農民獨自照顧一百畝土地,那這一百畝地的產量也不會比先秦時期高多少。
所以要解決人多地少的問題,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精耕細作,提高農田的利用率,在不降低產量的情況下,讓每一戶的田地減少。
以前祝平炎覺得他要是穿越回古代,如果沒有異能和系統,多半也是一事無成,但現在想來,他其實擁有古代最重要的技術——農耕。
穿越時間越早,這項技術越重要,如果穿越到明朝以前,他可以去研究曆法,憑藉對農曆的印象,整理出新的歷法。
而在先秦,他的所有知識都是天頂星科技,這個時候很多農民甚至不會使用農家肥,單這一點,就能提高很多產量了。
正常情況下,他需要找到一些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將新知識傳播給這些人,然後再讓這些人教給居民,而且兩個月就要秋收的情況下,今年的產量也不會變化了。
但有系統幫助,一切都簡單多了,由於他建了學校,他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老師,然後由老師批次教導居民,很快營地裡的居民就擁有至少二級的農耕技能。
而且營地的糧食是按天收的,在農業知識傳播開之後,營地收入立刻就會提升。
雖然由於精耕細作,農民的負擔大大增加,幸福指數和健康指數都下跌了,但這些都是暫時的,十幾天之後,兩撥新增居民到來,讓營地居民達到五百,平均農田數量減少,營地的收入雖然沒有增加太多,但是各項指數總算穩定了。
農業技術改革在不增加農田的基礎上增加了收入,但當人口達到六百,農田會再次飽和,而這距離兩千四百人的目標還是差了一大截。
不過祝平炎還有一招,那就是產業結構調整。
先秦時期的城市都非常大,但是人口卻遠沒有後世多,向城不到三千戶,莒父多一點,但也就是這個級別。
而到了後世的唐朝,長安城內有約數十萬人,京兆府近兩百萬人,幾十倍的差距。
先秦時期的人口大約是一兩千萬,唐朝人口即便是最高的估計,也只有1.4億,七倍的總人口差距,城市人口卻差了幾十倍。
究其原因,還是人口結構的問題。
先秦時期,人被分為士農工商,但其實士工商也都有一些田地,歸根結底,幾乎所有人都是農業人口,所以祝平炎遇到的問題,這個時期的其他城市也都遇到了。
無論國家的國力多強,一個以農業為主題的城市都不可能有太多人口,長安城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口,就是因為農業人口的比例很低。
祝平炎想要再提升人口,也只能往這個路子走。
營地距沂水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