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級農業知識,並且使用鐵製農具,就算農業稅高點,也比這個世界的其他農民收入高很多。
所以在這個村莊裡,一個弱勞動力的二級工匠,一個人就能超過其他人一家子的收入,生活瞬間好了起來。
這些肯繼續學下去的,多半都是孤家寡人,因為殘疾或者病弱娶不到老婆,既然管吃管住,那也不急著走,繼續學到二級。
現在他們賺得多花銷少,又想和村裡人炫耀,就開始購買超市裡那些精緻的生活用品,原本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只有貴族能買得起,沒想到才不到半年,自己就用上了,心裡美滋滋。
可惜他們還是娶不到老婆。
因為村裡人爭先恐後的去城裡學手藝,人們並不覺得這些人就真發達了,只會覺得他們能做到,我也肯定能。
地反正也都種上了,讓家裡的其他人照看著些就行,青壯們也沒了顧慮,祝平炎終於招到了真正有用的壯勞動力。
由於運輸能力的限制,祝平炎的工業一直處於產能抑制狀態,他已經不需要工業人口了,只需要三級工匠和幫助三級工匠的強勞動力二級工匠。
這次他招人主要是為了瓦解封建制度,而他也確實做到了。
農業人口的大量流失,讓那些歸順他的天驕一下子傻眼,他們的封地瞬間空了,沒人種田,他們自然也就沒了收入。
他們心裡當然對祝平炎很不滿,也想過要不要跑路去新男那邊,卻被家族中人一致反對。
除非是天才,否則只有從小受教育的人才能成為三級工匠,所以祝平炎以前招募三級工匠只能等學生長大。
現在他有了不同的選擇。
貴族也是受教育人群。
雖然平民出身的祝平炎不想承認,但事實就是事實,貴族比平民優秀得多,即便是再紈絝的貴族,屬性也要超過大部分平民。
這不是人人都能受教育的現代,這個時代的平民大字不識一個,一輩子待在自己的村裡,哪怕是有天縱之才,也不可能成為仲永,因為他們連碰到筆的機會都沒有。
與之相比,再差的貴族,總還會寫字吧?總還聽過幾句詩吧?管理平民亦或者軍事排程,他們自己不行,總也見過吧。
這些貴族能滿足三級工匠的標準,卻只有少部分當了工匠,大部分還是更願意從政或者從軍。
從軍的甚至比從政的更多一些。
與現代人的印象不同,華夏一直是個尚武的民族,侯這個字就是代表武力,雖然後世成了爵位,漢唐也還是非軍功不得封侯。
很多讀書人都唱著“男兒何不帶吳鉤”,夢想“奪取關山五十州”,翻閱歷史,當時有很多讀書人會上戰場打仗,以軍功實現自己的志向。
辛棄疾如果生活在漢唐,無論最終成就如何,起碼不用醉裡夢迴的尋覓了,可惜他生在宋。
春秋戰國的文化比漢唐更尚武,這個時代的貴族如果只會吟詩作對,大概會被嘲笑到不敢出門,很多時候軍權凌駕於政權之上。
而長時間招募平民的祝平炎,見到這群貴族子弟還真是吃了一驚,屬性非常高也就算了,很多還是自帶經驗,轉化成士兵之後就自動成了軍官。
祝平炎很高興,這些貴族子弟更高興。
雖然他們是貴族子弟,但不是所有貴族子弟都能繼承身份,如今的國人曾經不都是貴族子弟嗎。
如果爺爺有貴族身份,那爸爸還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到自己這一輩就只能由爸爸言傳身教了。
自己這一輩雖然還掌握知識,也只是有知識的平民而已,根本沒有機會用到這些知識,也許就懶得把這些沒用的知識傳給下一輩了,就算願意,又能傳多少呢?哪怕世代堅持傳授知識,知識也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少,最終與平民無異。
在血脈貴族的體系中,這是旁支必然的命運,掙扎也沒有任何意義。
官僚體系是這些人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祝平炎的政權,是這個時代最純粹的官僚體系政權,除此之外別說剛出現官僚制度的戰國七雄了,就是大一統的秦漢時期,血緣貴族也掌握大量資源。
能保持溫飽的情況下,一對夫妻通常能有七八個孩子,貴族的孩子更多,如果算上庶子,有十幾個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天驕想要走,他的十幾個兄弟姐妹一起來勸他,他的十幾個兒女也一起來勸他,因為這邊的生活更好,也因為兒子的勸說,他的妻妾也來勸他。
這些是對他有影響力的,親緣關係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