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地規模不足,無法招募。
祝平炎已經做好了攻堅克難的準備,卻只得到這條提示。
系統根本不給他努力的機會,招募墨子對領地規模有硬性要求。
他現在的勢力規模其實已經很大了,掌控著向城以及周邊十幾座城邑,在莒國怎麼也算得上卿大夫級別,即便是齊國這樣的大國,也算是能說得上話的人。
這樣的規模竟然都無法招募墨子。
祝平炎不知道的是,墨子和諸子百家的其他人不一樣,他有自己的勢力。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然而他遊歷各國時,身邊帶著的也就那麼些人,他沒有能力真把這三千弟子召集過來。
所有學派也都是這種情況,成員之間的聯絡非常鬆散,這沒有什麼問題,畢竟他們只是學派。
然而墨家不同,墨家成員被稱為墨者,互相之間擁有很強的凝聚力,大部分墨者為底層工匠。
之前分析過古代工匠的收徒標準,這導致所有工匠都敝帚自珍,技術發展緩慢,墨家這樣的工匠聯盟讓技術互相融合,各自取長補短,從而讓墨家掌握當時的頂尖科技,向平民出售工具,向貴族出售武器,讓墨家獲取了大量利益。
墨家中也有少部分高階知識分子,墨家會在政治與經濟上支援這些人,而這些人在各國為官時,不僅要宣揚墨家學說,也要給墨家回饋利益。
一個極度理想主義的學派,卻也是要靠著利益維繫,這也是墨子失敗的原因,他希望所有人成為聖賢,然而他死後甚至沒有第二個聖賢可以接手墨家。
不管怎麼說,墨子和其他學派的精神領袖不同,他擁有真實的權利,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命令,墨家甚至能派遣軍隊去援助其他國家。
墨家不僅僅是一個學派,也可以說是特定時代的農民起義軍。
想要招募墨子,當然不會那麼簡單。
-
空歡喜一場後,祝平炎還是回了向城,快要秋收了,這一年又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之前祝平炎就有一萬軍隊,現在吃下了向城,人口翻了幾倍,軍隊人數只是一萬五而已,比之年初沒有太大增加。
因為之前他能養那麼多軍隊,全靠軍備貿易,否則他經濟早崩盤了,現在他被新男和莒子夾在中間,往別國賣裝備變得更困難了,最大的生意物件反而是自己的敵人。
透過往敵國賣裝備來養活自家軍隊,這事風險實在太大了,一旦長期開戰,他的經濟線就會斷掉,不想讓經濟崩盤只能大裁軍,這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會動搖軍心。
所以他乾脆只維持一萬五的兵力,把軍備貿易的財力都投入到建設中,興修水利,建造倉庫,提高農業產量與糧食儲存。
水路能到的地方就擴充河道,大宗物資以水運為主,水路到不了的地方則鋪設道路,還實驗性的建了一條鐵軌,雖然靠畜力運輸的鐵軌有點不倫不類,運輸量卻實實在在大了許多,只是有點太費錢,他現在貌似不太夠格搞這個。
要想富先修路,許多人都知道道路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許多人也都低估了道路的重要性。
軍事上,良好的路況可以軍事情報迅速傳遞,首都不再只能收到烽火,還可以知道敵人的具體情況,以便於更早的做出合理判斷,在之後的迎戰環節,也可以快速集結兵力,裝備糧食等後勤物資也能快速跟上。
道路是一個國家的神經系統,路況越好,這個國家對入侵的反應速度與反擊速度都會更快。
經濟上,提高運輸速度,降低運輸損耗之類人盡皆知的不再贅述,祝平炎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小農經濟,加速商品經濟的發展。
哪怕沒有軍備貿易,祝平炎的主要收入也不再是農業,而是工業,提高工業對經濟的增幅最明顯。
道路讓人員流通更方便,給大型工廠提供便利,道路也讓運輸成本下降,工廠的產品能輻射到更遠的區域。
同時低損耗的糧食運輸,也是大型城市的基礎之一,祝平炎把向城和祝城合二為一,將之變成了工業城市和軍事要塞的集合體,城內人口大幅增加。
道路是一個國家的血管,沒有良好的道路提供給養,祝城根本無法維持。
哪怕祝平炎有充足的資金和大量熟練工人,又有系統加成,也很難在一年內完成整個祝地的改建工程,目前只在祝城和城邑間修建了道路,預計明年就能完成所有工程。
從弩到火槍的關卡邁過去之後,似乎是重新整理了科技樹的經驗計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