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開始,祝軍就在用輪換射擊的戰術,如今使用火槍,比用弩更方便,自然也是遊刃有餘。
吳國屬於春秋晚期,這個時代才剛剛出現弩,人們還是把弩當做弓一樣用,當然也沒有什麼輪換射擊的戰術。
不過這種戰術的優勢,孫武這種大家當然一眼就能看出來,但他也沒有辦法。
指揮軍隊不是打架,看到別人用輪換射擊,自己也立刻讓士兵這麼打,連東施效顰都算不上。
這不僅僅是己方戰術熟練度低,導致效率不如對面這麼簡單。
軍隊最重要的是秩序,秩序才能讓士兵有安全感。
這種人員流動頻繁的戰術,需要訓練很久才能實戰,否則就是主動打破己方秩序。
在死傷這麼大的情況下出現混亂,潰敗幾乎是必然的結局。
現在他學到了這個戰術,但也只能在下一戰使用,現在他能做的只有繼續命令士兵前進。
彷彿是回合制的戰鬥,第四排祝軍上前時,吳軍的箭雨再次襲來,又輪到祝軍死傷慘重。
不過這樣轉了幾輪之後,雙方的雙亡都開始減少,倒不是殺手軟了開始留情,實在是沒法瞄準,只能靠預判射擊。
黑火藥爆炸後會產生大量煙霧,一輪又一輪的射擊,祝軍面前已經是煙霧瀰漫,完全看不見人了。
此時祝軍只能看到射穿煙霧而來的箭矢,吳軍也只能看到煙霧中的星星火光。
-
漢唐時期的重弩與近代火槍跨時代對射,看起來似乎應該是火槍穩贏,實則卻是重弩更有優勢。
火槍的威力更大,但是吳軍的防禦也更強。
雙方殺傷力對等的情況下,火槍的射速完全沒法和弩比。
更何況弩還有拋射優勢。
相比於弓,弩箭更短,尾羽更少,所以拋射有劣勢。
但弩箭再短也還是箭,尾羽再少也有兩根,火槍射出去的可就只是一顆彈丸。
弩箭不利於拋射,早期火槍則壓根不能拋射。
這就等同於好幾排弩兵與一排火槍兵戰鬥。
不過祝軍也不是一點優勢也沒有,首先就是武器形狀的優勢。
弩臂橫置,所以互相之間的間距更大,鋒線上的人數也就更少,也正因為這樣,神臂弓這種威力巨大的偏架弩才能被稱為國之重器。
其次是戰術優勢,祝軍的輪換戰術人為提高了武器攻速。
最終祝軍的死傷比吳軍更慘重,大概是1.5比1,對於雙方都沒有潰逃的戰爭,這個戰損比不可謂不高,卻已經是比較好的結果了。
祝軍用盡全力也只能做到不被碾壓。
而天不遂人願。
驚雷乍響,天空陰雲密佈。
要下雨了。
-
孫武不知道什麼是火藥,更不會明白火槍的原理,但他是靈臺,視力超群,隔著幾百米也能看清火槍的樣子,也能看見火槍的發射過程。
火!
這東西需要點火才能發射。
所以他立刻找來相關的天驕,想辦法下一場雨。
孫武看著煙霧中的祝軍。
天高雲淡的初冬,永遠也不可能等到驚雷驟雨,事在人為,根本沒有天意。
是我孫武要贏,不是天讓你輸。
-
祝平炎的視線越過數萬大軍,越過瀰漫的硝煙,彷彿在與孫武對視。
他不知道孫武也在看他,但他能猜到這場不尋常的雨不是偶然。
一陣冷風吹過,捲走了瀰漫的硝煙,卻也吹滅了祝軍的槍火。
在一陣稀疏的槍聲後,大部分祝軍都在慌忙的點火,卻被隨後的箭雨射倒在地。
祝平炎曾認為火繩槍和燧發槍沒有太大區別,所以沒有急著給全軍更換裝備。
現在他得吞下自己的苦果了。
的確,在靶場練習射擊的時候,祝平炎親自試用過,火繩槍和燧發槍沒有太大區別。
但靶場和實戰不同,實戰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情況,火繩槍的火源太脆弱了,抗干擾能力比之燧發槍要差很遠。
可惜槍械出現以後,祝軍就沒再實戰過了。
這第一戰,就是關乎性命的決戰。
弓弩泡水後容易壞掉,武器鎧甲雖然沒那麼怕水,淋雨也要好好維護,否則會降低壽命,人也不會喜歡在雨中戰鬥。
所以這種約戰會選擇天氣良好的時間打,他就沒考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