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二十六章 謀事在人

所謂排隊槍斃,指的是早期火槍兵使用的一種戰術。

早期火槍精度不足,需要密集的齊射才能造成有效殺傷,所以交戰雙方會列陣前進,無掩體的直接對射,戲稱為排隊槍斃。

這種戰術一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才被淘汰,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火槍的發展。

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這四百年,火器蓬勃發展,卻更多是在打基礎,實戰能力只是在穩步推進,並沒有質的飛躍。

明朝的精製小口徑鳥銃,在精確度上甚至能超過幾百年後的大口徑燧發槍。

對這一時期的火槍來說,製作工藝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技術差距。

祝平炎之所以沒有迅速用燧發槍取代火繩槍,就是本著寧缺毋濫的想法,用堆積成本和製作時間來提高精度。

紀效新書中說鳥銃十放九中,勝過弓箭,可擊林中飛鳥,這也許是為了推廣火器的誇大,但從明軍訓練與實戰的結果來看,並沒有誇大太多。

明軍練兵時,八十步外接五尺高二尺寬的大致人形靶,十中七為精。

而在實戰中,則一般沒有太固定的距離,模糊描述為百步內射擊。

戚家軍中有一例更加生動的戰場記錄。

戚家軍抗倭過程中,曾有倭寇提出單挑,戚家軍中一人左右持槍,來了一手大人時代變了。

但又沒有完全變。

這人並沒有直接打死倭寇,而是兩槍把倭寇的兩把刀都打斷了,然後抽出自己的刀砍死了倭寇。

這明顯是在玩,但也能說明這個時代的槍械依然有比較可靠的精準性。

不然這兩槍打空了,就算他能砍死倭寇,那也挺尷尬的。

以一步一米五來計算,明軍鳥銃的理想射程在一百至一百五十米之間,根據個人水平不同,實戰射程會有很大偏差,但是一百米應該沒有問題。

滑膛槍的精確度主要取決於子彈形態和子彈與槍管之間的縫隙,現代工藝製造的滑膛槍,甚至能將射程提高到兩百米。

古代工藝當然不如現代,滑膛槍卻也有一百五十米射程的記錄。

由此可見,不是做不到,而是取捨的結果。

很多時候古人會刻意增加滑膛槍的遊隙,這有助於提高射速,也可以避免工藝誤差導致的炸膛。

除此之外,口徑的增加,也會對精度產生影響。

十五至十六世紀是火槍與板甲的對決,火槍的威力不斷增加,板甲的強度也不斷增加。

直到最後,板甲的厚度再也不能增加,否則人類就無法負擔,火槍終於獲勝。

而此時,火槍彈丸的重量比之百年前的鳥銃要大了三倍。

歸根結底,武器好不好用,主要還是看實際情況,明邊軍騎兵廣泛使用的三眼銃還是火門槍呢,比之鳥銃更加落後,卻始終沒有被鳥銃淘汰。

因為三眼銃造價便宜,結實耐操,長杆加上短粗厚重的槍管,開完槍還能當錘子掄。

祝軍有各種加成,製造150米射程的槍不難,但槍械的屬性不止有精度。

要對付天驕,精度確實很重要,卻不能只要精度。

在種種取捨之後,哪怕祝平炎投入了大量三級工匠,又有工廠加成,最終也只能將射程穩定在一百米。

鳳舞加成後,這個範圍擴大到了兩百米,吳軍終於踏入了這兩百米的範圍內。

-

祝軍走出盾牌,瞄準,開槍,全過程不會超過五秒,可就在這幾秒中,還是有五十多人被弩箭命中而無法射擊。

隨後槍火響起,數百吳軍應聲倒地。

孫武罕見的有些驚慌,因為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看造型覺得有點像諸葛連弩,如果祝軍有這麼多諸葛連弩,那對射根本不可能取勝。

他剛想下令舉盾衝鋒,祝軍就退回去,換第二排射擊,這倒是讓他摸清了底細,原來也只是重弩一樣的東西。

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吳軍與祝軍展開對射。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排隊槍斃戰術,只不過由於天驕加持,對射距離拉到了兩百米。

第一輪射擊吳軍有些猝不及防,等到第一排祝軍撤回,第二排上前射擊的時候,正趕上吳軍的齊射,數百祝軍倒飛出去,撞在後排士兵身上。

剩餘計程車兵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舉槍射擊,而後側身讓第三排士兵上前射擊。

還在上弦吳軍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大批倒地。

從使用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