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三十七章 炮轟介城

田氏知道祝平炎的攻城手段,也知道祝平炎會幫助小白,雖然不確定祝平炎會怎麼幫忙,還是留下一個靈臺以備不測。

這靈臺有很好的飛行法器,自身又是單體遠端攻擊,出手速度極快。

若是祝軍炮轟介城,此靈臺就從城中飛出,遠端摧毀火炮。

如果祝軍靈臺過來阻止,他可以藉助速度與之周旋,城防塔無法鎖定火炮,還鎖定不了這些祝軍靈臺嗎?

就算實在不敵,退回城內也只是一瞬間的事,祝軍靈臺總不可能一直扛著城防塔堵他。

田氏已經想好了,若是祝軍天驕真扛著城防塔保護大炮,那炮轟城牆和讓靈臺直接攻城差距也不大,可以接受。

若是祝軍靈臺惜命,那大炮轟一次就得壞一臺,不等城牆被轟開,祝軍的火炮就先耗光了。

但田氏沒有想到,向城之戰得到的情報已經嚴重落後,祝軍早就淘汰了那種原始火炮。

至於年初的那場抗吳戰爭,祝軍用的是車載弗朗機炮,精度比轟開向城的火炮更高,威力和射程卻沒有太大提升,而且當時有莒子加成,實際威力也不好估算。

田氏連祝軍武器換代都不知道,所謂的準備,也就只是笑話而已。

明朝對於紅衣大炮的記載是一炮可糜爛數里,《西法神機》更稱之可及二十里。

老規矩,這些文人的記載都不一定的準確,或者可能是理想情況下的結果,還是要以實戰為準。

後金攻城時,駐紮在城外五里,明軍用紅衣大炮反擊,迫使後金又撤退五里。

明末的紅衣大炮射程應該超過五里,不足十里。

與明朝相比,清朝整體上並不重視火器。

清初的八旗兵都被明軍火炮轟過,而且要仰仗火炮攻城,對火炮還很重視,出現了許多比明朝更大的火炮。

不過只短短百年,當這批人作古,清朝的火炮技術就停滯,甚至開始倒退。

到清朝末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敵人其實用的也是前裝滑膛炮,除了做功更加精良,和清軍火炮沒有代差。

那時候清軍用自己引以為豪的萬斤大炮反擊,才發現這只是個樣子貨,還不如明末一兩千斤的炮。

所以祝軍的紅衣大炮整體上與明末相差不多,多了一些精細化的工藝,比如鑽膛之類。

不過按理說祝地的經濟比明末更好,技術也進步了,在三級工匠盡心打造和營地加成下,應該比明軍火炮強很多。

但實際上祝軍火炮的低仰角射程只有三里,拋射極限射程也才八里。

起初為了最大化火炮威力,祝軍在兩裡外攻擊,確實被介城靈臺打了個措手不及。

祝軍的防禦靈臺試圖擋住攻擊,也以失敗告終,介城靈臺似乎是某種規則異能,無法阻擋,一臺火炮損毀。

之後紅衣大炮的距離就挪到了城外五里,然後介城靈臺就傻眼了。

他夠不到那麼遠。

火炮不會給他思考的時間,不斷的轟鳴,介城城牆的陣法也逐漸碎裂。

介城靈臺終於按捺不住,仗著自己的速度衝出城牆,瞬息掠過千米。

但他還沒來得及攻擊,下方就衝出一個隱藏起來的靈臺,將他定在空中,接著一隊隱藏的炮兵出現,車載火炮轟鳴。

原來紅衣大炮附近的那些靈臺只是障眼法,祝軍在後撤的同時,也悄悄藏下一隊炮兵和一個靈臺,這才是祝軍的殺招。

介城靈臺身周出現一個球形冰殼,炮彈轟在這冰殼上,竟然被彈開了,只留下了幾條裂紋。

車載火炮的口徑比較小,弗朗機炮的威力也不足,但十炮齊發,六炮命中,竟然沒打穿一個靈臺初期的防禦,也著實讓人意外。

一道光芒閃過,耀眼的彗星轟擊在冰殼上,當光芒逝去,晶瑩如冰雕的長矛釘在裂痕遍佈的冰殼。

冰殼碎裂,露出裡面的情景,介城靈臺驚恐的瞪著眼睛,歪著腦袋,牙矛就貼在他頭上,在耳上劃出一道血口。

祝平炎摸了摸大鵝的腦袋:“要打胸口。”

大鵝氣惱的去咬祝平炎的手,她當然知道打胸口更穩妥,只是擔心自己的攻擊力不足才打頭,沒想到對方反應這麼快。

祝平炎在大鵝腦袋上敲了一下:“屬狗的呀。”

這時候祝軍靈臺已經全衝了上去,沒大鵝什麼事了。

介城靈臺又靈活又快,距離介城也不遠,在城防法器的掩護下,還是逃了回去,不過再也不敢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