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某甲
學師孫景夏先生曾經說起過這樣一件事:他家鄉所在的縣城裡,有個名叫某甲的人。在流寇作亂的時期,某甲不幸被流寇殺害,腦袋被砍後墜落在胸前。流寇退去之後,某甲的家人找到了他的屍體,正準備將其抬去埋葬,卻忽然聽到屍體發出若有若無的氣息聲。家人仔細檢視,發現某甲的咽喉處斷開的地方,竟還連著大約有手指那麼寬的皮肉。
於是,家人小心翼翼地扶起他的頭,將他揹回了家。經過一晝夜的時間,某甲才發出了微弱的呻吟聲。家人們便用湯勺和筷子,一點點地喂他吃些流食。就這樣悉心照料了半年,某甲竟然痊癒了。
又過了十多年,某甲和兩三個人聚在一起聊天。其間,有人說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笑話,眾人聽後都鬨堂大笑,某甲也跟著開心地鼓掌。然而,就在他一低頭一抬頭的瞬間,脖子上當年的刀痕突然迸裂開來,腦袋掉落,鮮血噴湧而出。大家連忙圍攏過來檢視,卻發現某甲已經斷了氣。
某甲的父親為此將那些一起鬨笑的人告到了官府。眾人無奈之下,湊錢賄賂某甲的父親,又為某甲重新舉行了葬禮,這件事才得以平息。
庫官
鄒平的張華東公,奉了皇帝的旨意前往祭祀南嶽。他一路行至江淮一帶,眼看天色漸晚,便打算在途中的驛亭留宿。前方開道的侍從回來稟告說:“驛亭裡有怪異的事情發生,要是住在那裡,肯定會惹出不少麻煩。”但張華東公並不相信,堅持要在此處留宿。
到了半夜時分,張華東公頭戴官帽,身佩寶劍,正襟危坐。就在這時,他聽到一陣靴子的聲響由遠及近傳來,隨後便看見一位頭髮半白的老者走了進來。這老者頭戴黑色的紗帽,繫著黑色的腰帶。張華東公感到十分奇怪,便開口詢問老者的來歷。
老者恭敬地行稽首大禮,說道:“大人,我是這裡的庫官,已經為大人保管庫中的財物有些時日了。如今有幸大人您遠道而來,我也終於可以卸下這沉重的擔子了。”張華東公接著問:“庫裡現在存有多少錢財?”老者回答道:“一共有二萬三千五百兩黃金。”張華東公考慮到攜帶如此多的錢財會有諸多不便,便與老者約定等自己返回的時候再進行盤查檢驗,老者連連稱是,然後退了下去。
張華東公到達南方之後,在祭祀過程中收到了不少別人贈送的禮物,收穫頗為豐厚。等他完成祭祀任務,返程時又一次投宿在那個驛亭。此時,那位老者又出來拜見他。張華東公詢問庫中的財物情況,老者卻說道:“那些錢財已經被調撥去充當遼東的兵餉了。”張華東公對老者前後說法的不一致深感驚訝。
老者見狀解釋道:“大人,這世間的福祿和命運,都是有定數的,一絲一毫都不能隨意增減。大人您這次出行,命中該得到的財物已經得到了,又何必再去強求其他呢?”說完,老者便轉身離去。張華東公仔細計算自己這一路所獲得的財物,發現竟然與老者之前所說的庫中錢財數目恰好相符。此時,他才感嘆人的飲食起居、得失際遇皆有定數,是不能隨意妄想、強求的。
酆都御史
在酆都縣的城外,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穴。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這裡是閻羅天子的官署所在地。據說,洞穴裡面的所有刑具,都是藉助人間的力量來提供的。每當那些手銬腳鐐之類的刑具腐朽破敗了,就會被扔到洞口,而酆都縣的縣令便會用新的刑具去替換它們,可是這些新刑具放一個晚上就會消失不見。而供應這些刑具的開支,都被記載在當地的財政制度裡。
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御史行臺華公,到酆都縣來巡視。他聽說了這個洞穴的傳聞,心裡並不相信,就想要親自進入洞穴一探究竟,以解開心中的疑惑。人們紛紛勸阻他,說不能進去,可華公根本不聽。
華公手持蠟燭,進入洞穴,還帶著兩個差役跟隨。他們深入洞穴走了大約一里路,蠟燭突然熄滅了。藉著微弱的光線,華公看到眼前的臺階道路寬闊明朗,前方有十幾間寬敞的大殿。大殿裡坐著許多尊貴的官員,他們穿著整齊的官袍,戴著官帽,神情嚴肅,只有東邊的首位空著一個座位。
那些尊貴的官員看到華公到來,紛紛走下臺階迎接,其中一人笑著問道:“你終於來了?分別之後,一切都還好吧?”華公驚訝地問:“這是什麼地方?”官員回答說:“這裡是陰曹地府。”華公一聽,頓時驚愕不已,連忙請求離開。官員指著那個空座位說:“這就是為你準備的座位,你怎麼還能回去呢!”華公聽了更加害怕,再三堅決地請求官員寬恕他,放他回去。官員卻說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