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
明朝宣德年間,皇宮裡盛行鬥蟋蟀的遊戲,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陝西一帶所產,有個華陰縣的縣令,為了討好上司,進獻了一隻蟋蟀到宮中。上司試著讓這隻蟋蟀去鬥,發現它很有才能,於是責令華陰縣經常進貢。縣令又把這個任務分攤給各個里正。
集市上那些遊手好閒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籠子養起來,抬高它的價格,當作稀奇的貨物囤積居奇。鄉里的小吏狡猾奸詐,藉著這個機會向百姓攤派費用,每徵收一隻蟋蟀,常常使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產。
縣裡有個叫成名的人,正在讀書準備考秀才,考了很久也沒有考中。他為人迂腐木訥,於是被狡猾的小吏上報充任里正的差事,成名想盡各種辦法也擺脫不掉。不到一年,微薄的家產就賠累殆盡。正好又碰上徵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攤派費用,自己又沒有能力賠償,憂愁煩悶得幾乎要尋死。他的妻子說:“死了又有什麼用呢?不如自己去尋找,也許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能捉到合適的。”成名覺得妻子說得對。
從此,成名早出晚歸,提著竹筒和銅絲籠,在破舊的牆壁和草叢裡,搬開石頭,挖掘洞穴,各種辦法都用盡了,終究還是沒有收穫。即使捉到了兩三隻,也是又瘦又弱,不符合規格。縣令限期追逼得很緊,十幾天的時間,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大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一死了之。
這時,村裡來了一個駝背的巫婆,據說她能用神力占卜。成名的妻子準備了錢財前去詢問。只見紅顏的少女和白髮的老婦,擠滿了巫婆的門口。成名的妻子走進巫婆的屋子,看到裡面有一間密室掛著簾子,簾子外面設有香案。前來問卜的人在香爐裡點燃香,拜了兩拜。巫婆在旁邊望著天空代為祈禱,嘴唇一張一合,不知道在唸些什麼。大家都恭敬地站著聽。過了一會兒,簾子裡面扔出一張紙,上面寫的正是問卜人心中所想的事,沒有絲毫差錯。
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香案上,像前面的人一樣焚香跪拜。一頓飯的工夫,簾子動了,一片紙拋落出來。她拾起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一幅畫:畫中有一座宮殿樓閣,很像寺廟;樓閣後面的小山下,怪石雜亂地躺著,荊棘叢生,一隻名叫“青麻頭”的蟋蟀趴在那裡;旁邊有一隻蛤蟆,好像要跳起來的樣子。成名的妻子反覆看這幅畫,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然而看到畫中有蟋蟀,暗合自己的心意。她把畫折起來藏好,回家拿給成名看。
成名反覆思索,這莫非是在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仔細觀看畫中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非常相似。於是他勉強支撐著病體,拄著柺杖,拿著畫來到寺廟後面。那裡有一座高大的古墓,鬱鬱蔥蔥。成名沿著古墓行走,只見一塊塊石頭像魚鱗一樣排列著,真的和畫中很像。他於是在蒿草叢中,側耳傾聽,慢慢地走著,像在尋找一根針、一粒芥子那樣仔細,然而心力、眼力、耳力都用盡了,還是沒有一點蹤跡和聲響。
成名還在苦苦搜尋,突然一隻癩蛤蟆一下子跳走了。成名更加驚愕,急忙追趕它。癩蛤蟆跳進草叢裡,成名順著它的蹤跡撥開草叢尋找,看見有一隻蟋蟀趴在荊棘根下。他急忙撲過去,蟋蟀跳進了石頭縫裡。成名用尖草撩撥,蟋蟀不出來,又用竹筒裝水灌進石縫,蟋蟀才出來。這隻蟋蟀形狀極其俊美健壯。成名追上去捉住了它,仔細一看,只見它身體魁梧,尾巴修長,青色的脖項,金色的翅膀。成名非常高興,把它裝進籠子帶回家。全家都慶賀起來,覺得這隻蟋蟀即使是價值連城的寶玉也比不上。他們用土盆養著它,用蟹肉、慄黃餵養它,百般呵護,留著它等到期限一到,好拿去交差。
成名有個九歲的兒子,看到父親不在家,偷偷地開啟了養蟋蟀的盆。蟋蟀一下子跳了出來,迅速得無法捕捉。等孩子撲到手裡,蟋蟀的腿已經掉了,肚子也裂開了,一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極了,哭著告訴了母親。母親聽了,臉色變得像死灰一樣,大罵道:“你這個禍根!死期到了!等你父親回來,看他怎麼跟你算賬!”孩子哭著跑了出去。
不久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渾身像被冰雪覆蓋一樣。他憤怒地尋找兒子,兒子卻不見蹤影。後來在井裡找到了兒子的屍體,成名的憤怒頓時化為悲痛,呼天搶地,幾乎要昏死過去。夫妻二人對著牆角哭泣,茅草屋裡沒有一點炊煙,他們相對無言,覺得生活沒有了指望。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們準備用草蓆裹著兒子的屍體埋葬。走近撫摸時,發現兒子還有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兒子放在床上,到了半夜,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