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是不善於言談的,道理的精妙之處亦不是言語能夠表達的,對於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智者更是不屑與其爭辯,認知層次不同,爭辯亦是無用。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叫高陽應的大夫,他想要蓋一幢房屋,派人砍了一批木材,剛一運過來,他便催促工匠動工。
工匠看著地上堆著的木料,對他說:“現在還不能動工,剛砍下來的木料含水分太多,質地柔韌,抹上泥巴承重後會變彎。用溼木料蓋的房屋,時間一長就容易倒塌。”
高陽應卻自以為是地說:“你想過沒有,溼木料幹了以後會變硬,稀泥巴幹了後會變輕,變硬的木料去支撐變輕的泥土,承重不是更容易了嗎?”
便繼續催促工匠動工,工匠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辦,很快,一幢新房屋就建好了。
高陽應還沾沾自喜,若不是自己用智慧折服工匠,哪能這麼快住上新房子呢?
過了一段時間,這房子果然如工匠所說倒塌了。
《莊子·秋水》中有言:“夏蟲不可以語冰也。”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不同,認知層次也自然不同,認知低的人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利益,而認知高的人做的是長久的打算。
所以認知不同,無需爭辯,否則只會傷了和氣,於人於己都無益處。
日子是自己過的,每個人要維護的,也都是自己的利益,認知不同,不必爭辯。
適時地學會閉嘴,把答案留給時間去驗證,而爭辯,只會白白地浪費時間,亦誰也說服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