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人生切忌,以己度人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有言:“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隳。”

世間之物,形態萬千,猶如芸芸眾生,更是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厭惡,每個人的喜好並不相同。

與人相處,切忌不要以己度人。

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叫李載仁的,因是唐朝皇族的後代,被當時一個小國家的國君人命為觀察推官。

有一天,李載仁應招去衙門,誰知,剛上馬,兩個手下人不和,竟然打了起來。

他心中十分惱怒,就想狠狠地懲治這二人。

他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一個妙招。李載仁平時最討厭吃豬肉,一吃就會反胃,噁心地想吐。

他就想:你們在我要去辦公的時候打架,這不是故意噁心我嗎?我也要噁心你們一下。

於是就命令人到廚房拿來餅和豬肉,叫打架的兩個人面對面吃餅和豬肉。

打架的兩人開始還有些擔心,知道是這樣的懲罰後,心中偷笑,表面卻還是皺著眉頭,難以下嚥的表情。

李載仁看著他們愁眉苦臉的吃完後,還威嚇說:“下次再犯,我就在豬肉中加豬油,膩死你們。”

這位大老爺走後,旁邊的人終於忍不住大笑起來。

俗話說:“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面前都有著不同的價值,每個人的悲歡並不是相通的,自以為是的善,並非是真善,而自以為是的惡,也並非是真惡。

世間萬物都有著自己的立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起來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放在別人身上,或許就不是那麼順眼了。

以己度人,只會好心辦壞事,甚至會無形中惹人怨恨。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有言:“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為是,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人生禁忌,以己度人。

少言,是一種修養,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不辯,是一種智慧,認知不同,何必強求;

不以己度人,是一種善良,做不到感同身受,起碼做到寬容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