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王不是最喜歡季歷,而是最喜歡季歷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姬昌,也就是日後的周文王。
周太王想把首領之位傳給自己的孫子姬昌,但根據當時的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周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泰伯當然明白父親的意思,很快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從渭水之濱逃到荒涼的江南,來到今天的江蘇無錫、常熟一帶。
到了那兒,泰伯與仲雍斷髮文身,一切按當地習俗來做,還教當地人怎麼種地,以前周所以能滅商,主要由於周是一個農業國家,會種地,會打糧食。商朝主要是做買賣,買空賣空,所以只要斷了他的商路,他就完了。當地人一看泰伯老頭挺棒的,當問泰伯姓什麼時?他回答叫“句吳”,於是都叫他吳泰伯。轉眼之間,好幾千人擁立他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其實也說不好是國還是部落聯盟。總之他就建立了一個小國,國家名字就以他自己起的假名字為名,叫勾吳,國就出現了。當時泰伯是和仲雍一起建立的國家。泰伯就想了,“我在這兒別結婚了,要結婚生了孩子,將來這國家是我的,我兄弟怎麼辦?不結婚不就完了嗎,不結婚沒孩子,”所以這個吳泰伯,勾吳國家創始人泰伯沒孩子。他死了,這國家自然就傳給了仲雍。仲雍繼位,往後傳了四代,傳給一個叫章的人,這姓章的聽祖宗說他是周部落的,於是叫自己周章。
周章在位時期,正好趕上武王伐紂成功,開始大分天下,實行分封制,分三部分人建國,第一是周王室後代;第二是功臣後代;第三是前朝的帝王——諸如炎帝、帝嚳、顓頊、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