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誘惑,真正靜下心來為寫作而寫作,也許到時諾貝爾文學獎會主動尋上門來找你的。
對待諾貝爾文學獎,就象對待其他獎項一樣,中國當代作家們應持平和自然的心態,寵辱不驚,不要急功近利,還是從長計宜,來日放長。假如中國的世界級大作家真正尚在母腹中,還未刮刮墜地,那我們就從容等待,耐心等待瓜熟蒂落,等待收穫季節的到來。諾貝爾文學獎,現在不拿也罷,將來有一天真該我們拿了,我們就理智氣壯、問心無愧地張開雙臂,迎接這枚金蘋果的從天而降;為中國又一位世界級大作家的誕生而喝彩歡呼。
假如換個平俗角度來看,就象彩迷們購買彩票期望中幾百萬大獎的眼光,舉目向歐洲大陸眺望過去:諾貝爾文學獎,想說愛你不容易,年年失望年年望,你讓新中國的作家們空望了五十多年,望穿了秋水,望白了一顆顆作家頭顱,你是否太傷中國作家們的自尊和感情了?剃頭的挑子不能老是一頭熱,俺們中國作家從今日起挺直脊樑,敢於對諾貝爾文學獎大聲說不,就象當年魯迅先生那樣,不太感冒你這項文學大獎,俺們現在不領此獎也罷!不知各位作家們意下如何?
08 老九,咱不做當官的夢成嗎?
學而優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兩千多年前,孔子這些至理名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與作用,延續至今仍強盛不衰。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歲月中,古代讀書人的終極目的和唯一出路,就是透過科舉走上仕途,高官得中,光宗耀祖,蓬蓽生輝。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長期受儒家倫理學說的浸泡薰染,對從政做官,對權利的崇拜追求,幾乎到了癲狂痴迷的地步。
儒家鼻祖孔子,不但創立了學而優則仕的理論,他本人還身體歷行實踐了一番,率領弟子們,駕輛吱吱嘎嘎作響的破舊馬車,周遊列國,忍飢挨餓,四處遊說,兜售克己復禮、恢復大周朝禮制的學說,夢想混個一官半職,最終好不容意混上了一頂魯國大司寇烏紗帽,爬到了相當於今天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的位置,一但大權在握,便廝下仁愛禮儀的假面具,露出崢嶸面目,誅殺了敢於與其分庭抗禮,創立異端學說的少正卯。孔子官運實在不佳,烏紗帽僅僅戴了數月,官印尚未攥熱,就被罷了官免了職。孔子一看做官徹底沒戲,這才斷了為官從政的念頭,跑回老家曲阜授徒為業,但也不是義務免費,每位求學弟子至少要交納牛肉乾三條,倘若弟子真若三千,孔子一年牛肉乾的收入也很龐大驚人。有了大量的牛肉乾,孔子便可從容地享用美食美味了,可以膾不厭細、食不厭精了。當時那年代,沒有冰櫃冰箱之類冷藏裝置,孔子專收不易腐爛變質、容易儲藏、營養價值豐富的牛肉乾當做弟子學資,從此處便可看出孔子挺有經濟頭腦,何等精明。孔子曾付給管家年俸九百鬥糧食,可見其生活相當闊綽,但仍捨不得丟幾條牛肉乾給管家。雖說是有教無類,您若拿不出三條牛肉乾來孝敬上去,想成為孔先生弟子的希望,便成了泡影。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讀書幾乎是有錢富家人子弟的專利,是需要相當的經濟基礎與經濟實力的。讀書也是一項開銷不小的經濟投入,有了經濟投入,自然需要得到回報,有所收穫。這最佳的收穫途徑便是做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三百六十行,唯當官這行的回報最為豐厚快捷,可謂名利色多收,薄種廣收,君何樂而不為之?君何不為之而癲狂?
做官為何令讀書人痴迷沉醉,苦苦追求得近乎癲狂狀態?這其間的巨大利益好處是不言而諭的。官職,權力也。權力,是一種無形的強勢資本。世間任何資本都沒有權力資本堅挺厚重,且極具殺傷力與攻擊力,幾乎是資本市場中打敗天下無敵手的常勝將軍。它威風赫赫,霸氣逼人,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只要高考得中,平步輕雲,步入官階,躋身於上流社會,風光無限,呼風喚雨、隨心所欲。最實惠的是隻要坐到了官椅上,烏紗帽戴到了頭上,金錢、美女、豪宅······等等,便象生了翅膀,自動飛到身邊,個人的生理、精神慾望,獲得最大滿足與發洩!支配欲、佔有慾,成名欲皆可順理成章地得以實現······官中自有黃金屋,官中自有顏如玉,當官的好處極多,多到有筆難描的地步。經過漫長的歲月,官本位的世俗陳腐觀念,已浸入讀書人的骨髓腦海靈魂,成為民族劣根性中最頑固的劣習頑疾。讀書人倘若做不成官,便是人生的最大失敗!做不成主子,只好衣附權勢,做起門客、師爺、幕僚一類高階奴才的角色。所以,在封建社會,古代知識分子,迷戀權力,追逐權利,不遺餘利,表面上雖然披上一層華麗的外衣,實質上淪為了完全尚失自我人格、為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