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換了另外主帥馬操、李操、宋操,也會照殺不誤,楊修必死無疑,絕無半點生路!由此看來,楊修之死,並非冤枉,而是因其炫耀聰明、舉止輕狂,而咎由自取!
三、下屬如何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學識才華?汲取楊修冤案的教訓,在下以為這裡面應該有個度,太過則引火燒身、招禍;太淺又不能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明珠暗投,不易為上司發現重用。當下屬的學識才華與上司相當,或明顯超過上司時,一但為上司發發現查覺,危險可能就要降臨到你的頭上了。象伯樂那樣惟才是舉、惟才是用的上司,的確有之,但畢竟鮮見,有些上司的心胸狹隘自私且妒忌,當其發現在下屬中出現才華與自己相當。甚至超過自己時,其內心一般都是處於戒備狀態,會把他視為對自己名譽地位權利構成潛在的競爭對手,因此,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穩固,許多上司在對下屬的提拔任用上,往往是喜歡寧用言聽計從、俯首帖耳的奴才庸才,而絕不會重用人才,如此方能彰顯出自己的領導才能與領導智慧來。倘若提拔了楊修式的人才上來,豈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看來,楊修當初若不被曹操殺掉,假若活到今天,在今天的局長、廠長、經理那裡也未畢會受到歡迎,得到重用。在那些忌賢妒能的上司手下工作,你若自認還算是個人才,準備在仕途或事業上拼搏奮鬥一番,有所作為的話,最好還是良禽另擇高枝明主,去尋找適宜自己生存發展的土壤,另圖發展空間始為上策。
四、是否應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敢於納諫、從善如流的明主畢竟太少,喜聽恭維讚頌之辭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點。楊修的被殺,顯然是由嘴巴引來的橫禍,其教訓是慘重的,其啟示是頗耐人尋味的。禍從口出,嘴巴竟會導致殺身之禍,在下從中讀出了古代智者所說“慎言”二字的沉重份量。在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頭,守住自己心靈的大門,關鍵時刻,沉默是金,也許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護的護身符。不知對否?
楊修被殺,給後人們留下的重要啟示:在用人機制上,提拔選用人才?還是提拔庸才奴才?仍極具現實意義!
人才濟濟,國運昌盛的基礎,國家強盛的動力!
13 聊聊儒學的六大軟肋!
近一時期,一些專家、學者、媒體在積極倡導學習、研究國學,一些網站也開闢了國學頻道或相應社群版塊,向世人大力宣傳、推廣國學。華夏大陸似乎形成了一股“五四”以來新一輪的國學熱潮;據媒體報道,國內、海外興辦的孔子院校已近百家。向現代化疾速奔走的人們,現在又突然回過頭來,紛紛從已黴潮的歷史故紙堆裡,開始挖掘尋找起令國人引為驕傲自豪的國粹來,令人好生困惑。
說起國粹,不能不提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裡,儒、道、佛三位一體,它們三家畢竟是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龍骨,是國學中極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五臟六腑,當屬國粹中的精華,精華中的精華。
兩千多年前,孔子老先生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經後代弟子、大儒們的不斷完善、補充、發展,終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思想理論體系,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理論,可謂博大精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發展,並對周邊一些國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地位之後,儒學多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追捧,儒學理念由此開始一步步登上政治舞臺,真正與政治緊密結緣;唐朝以後,又與科舉制度緊密聯姻,形成密不可分的儒學、科舉一體;對儒學的追捧推崇,到了宋、明、清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儒學理論中,有著許多積極進步的成分與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等等,無論在哲學、文化、教育、道德、倫理等方面,均有著積極進步的價值與重要意義,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過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構建社會道德價值觀,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巨大浸潤作用,甚至影響左右過歷史的發展程序,成為公認的國學中的國粹,也是其它本土文化都無法替代的國粹,儒學做為國粹中的精品,當之無愧。儒學,做為國粹,因受封建歷史條件的侷限,它必然良莠並存,精華與糟粕同在。不可避免地存在負面效應,存在諸多不可否認的致命軟肋!
儒學第一大軟肋:極力推崇、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和社會秩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