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敗之地,可謂是老謀深算。
童貫率五萬大軍經高陽關到達雄州,种師道率十萬西北軍已先期到達,在城外建寨紮營,童貫也派先行人員在城內組建了宣撫使衙門。
童貫到達雄州,立即召開軍事會議,西北軍的大部分將領只信服种師道,不服童貫、蔡攸。
因此,在會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童貫、蔡攸先到達會場,童貫居中坐,蔡攸坐在童貫右邊的座位上,把左邊之位留給都統制种師道。
眾將陸續到達會場,眾將各自依次排班站好,等候种師道上座,好行參見元帥大禮。
种師道進入會場,朝上面看了一眼,停住了腳步,叫人搬來一張椅子放在大門正中,與童貫相對而坐。
眾將看在眼裡,心裡雪亮,他這是在抗議。原來,古代文武百官上朝,左班為上,右班次之;左班是在皇帝的右手邊,所以左相在右相之上。
現在,蔡攸坐在童貫右邊,顯然是把种師道這位全軍統帥擺在了蔡攸之下,成了第三號人物。
童貫並不非不知道這個規矩,他是有意打壓种師道的地位。
如果是上朝,蔡攸是少保,官位在種師道之上,這樣排位次,也是順理成章。
然而,這不是在朝堂,而是在前線的軍事會議上,這種排法,就值得商榷了。
种師道是邊關老將,他根本就不把完全不懂軍事的蔡攸放在眼裡,看到座次如此排法,當然不服氣,不就座,就是抗議。
童貫見种師道坐得遠遠的,請他到前面就座。
种師道冷著臉問:
“這是軍事會議,誰主持?“
“當然是宣撫使與將軍主持”
“上面不是已經坐著了兩個主持人嗎?“
种師道說,“我這個將軍,就坐在下面當聽眾好了。”
“啊!“
童貫裝著笑臉說:“本使失言了,請種帥上坐。“
“你身邊只有下坐了,本帥還是坐在這裡好。“
种師道仍然不肯到前面去就座。
種元帥!“
童貫解釋說:
“蔡副使官居太保,上座也不為錯”
“那就上朝堂去吧!這個軍事會議就別開了。“
种師道站起來說:
“要不,就請副使大人統率全軍,指揮作戰吧!老朽情願聽從調遣。“
童貫被頂得兩眼直翻,半天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