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章 武宗李炎:會識人用人的英武之主(下)

會昌三年(843年)八月,烏介可汗再次南下,逼近振武。劉沔派遣麟州刺史石雄率前鋒襲擊回鶻牙帳,烏介驚慌失措,棄輜重而逃。石雄乘勝追擊,大破回鶻軍,斬首萬人,收降二萬餘人。烏介向東北方向逃走,最終歸附黑車子族,其潰散部隊三萬多人向盧龍鎮投降。三年後,烏介可汗在被黠戛斯追擊時,遭到部下的謀害。自此,回鶻汗國徹底瓦解,分散成為多個小部落,再也無法構成對唐朝的重大威脅。此後,唐朝北部邊境享受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安寧。

透過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唐朝在處理邊疆危機時的果斷與智慧,不僅有效遏制了回鶻的威脅,還維護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唐武宗透過靈活的戰略部署,成功的化解了這場潛在的危機,鞏固了唐朝在北方的統治地位。

5.謀劃西域

隨著回鶻的衰微和吐蕃內部的混亂,唐朝看到了收復河西走廊地區(即河、湟四鎮十八州)的機會。唐武宗決定採取行動,以恢復唐朝在這一重要戰略區域的控制權。為此,他任命給事中劉蒙為巡邊使,負責儲備兵器和軍糧,並偵察吐蕃邊境的防禦情況,為未來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劉蒙的任務不僅限於物資籌備,還包括詳細調查吐蕃邊防的兵力部署,以便制定出更為精確的作戰計劃。這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唐武宗對於重新掌控河西走廊的決心,也為後續的實際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唐朝也在考慮是否應該趁機光復曾經失去的西域領土。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力逐漸退出西域,而回鶻汗國覆亡後,黠戛斯佔據了安西和北庭都護府。黠戛斯有意將這些地區交還給唐朝,這給了武宗一個難得的機會來重振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

然而,當武宗派遣趙蕃出使黠戛斯商議此事時,宰相李德裕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指出,安西距離長安七千多里,北庭也有五千多里遠,即便黠戛斯願意歸還,朝廷也需要重新設立都護府,並徵發大約一萬名士兵進行駐守。考慮到後勤補給線過長,以及大量軍需物資運輸的困難,李德裕認為這樣做會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僅僅是為了一個光復失地的好名聲,可能並不值得。

鑑於這些實際困難,唐武宗最終擱置了光復西域的計劃。儘管如此,武宗對河、湟地區的重視並未減弱,繼續推進針對吐蕃的準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唐武宗時期的西域光復計劃未能實現,但到了唐宣宗時期,張議潮成功收復了河西地區,完成了武宗未竟的心願。張議潮的勝利不僅恢復了唐朝對河西走廊的控制,也標誌著唐朝在西北邊疆政策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透過上述決策過程可以看出,唐武宗及其智囊團在面對外部機遇時保持了謹慎的態度,既抓住了可以立即實施的機會(如復河、湟),又審慎評估了長遠目標的風險與收益(如光復西域)。這種務實的戰略思考,反映了當時唐朝高層對於國家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對外政策的理性選擇。

經濟改革與成效

1.禁止官吏經營質庫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致力於整頓吏治和改善民生,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禁止官吏從事質庫(即古代的當鋪)業務。根據會昌五年(845年)的赦文,唐武宗強調:“古時享受俸祿的家庭,僅依靠俸祿生活,不應與其他民眾爭奪生計機會,如此才能使大家各得其所,家家自足。”因此,對於那些既做官又經商、放高利貸的官員,朝廷明確表示將予以禁止,並委託御史臺負責監督和上報違規行為。

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武宗對官僚隊伍廉潔性的高度重視,也在客觀上減少了官吏透過私營高利貸獲取不當利益的情況,從而保護了普通百姓的利益。雖然此舉可能部分影響了政府從高利貸中獲得的收入,但它有效地防止了官民爭利的現象,有助於營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

2.設定備邊庫

為了儲備物資,強化邊防能力,會昌五年(845年)九月,在宰相李德裕的建議下,武宗設立了“備邊庫”。按照規定,戶部每年需從賦稅中儲存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則從鹽鐵稅收中同樣儲存十二萬緡匹;次年起,這一數額減少三分之一。此外,各地進獻給朝廷的助軍財貨也將全部存入備邊庫。度支郎中被指定為該庫的主要管理者。

設立備邊庫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國家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應對邊境安全挑戰,同時也反映了唐武宗對軍事防禦的重視。透過集中管理和合理調配財政資源,唐朝能夠在關鍵時刻迅速動員必要的物資支援,增強了國防實力。

3.經濟復甦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