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之間。
這還是產地的價格,運到京城這鐵價還要增加不少,能夠在兵仗局使用的精鐵至少要價值三十文以上。
朱厚燳很清楚地認識到,要想使大明強大,這麼昂貴的鐵價,並不利於社會發展。可是礙於大明落後的冶鐵技術,以及開採成本,以及各級官吏的盤剝,鐵價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鑄造一門新式三寸口徑佛郎機式火炮,至少需要五六百斤精鐵,再加上建模、熔鐵、人工等費用,這一門火炮的造價至少要五六十兩銀子的成本。
這還是不包括出現廢品率,還有為火炮配備的子銃,按照朱厚燳的要求,所有同一規格的火炮,子銃必須能夠實現互換。
這就需要對子銃與主炮的連線處仔細打磨,做到嚴絲合縫,在沒有大型切削機床的大明,這就是水磨工夫,極其考驗工匠的技術水平。
因此一門炮鑄造出來不容易,想要打磨出來更難,從建模開始,一門炮生產出來,交付給軍隊沒有半年時間想都不要想。
這些鑄造出遇到的困難,朱厚燳沒法去跟這些紈絝解釋,只能等到成品出來之後再說,現在是需要培養工匠的階段,等到兵仗局與軍器局擁有大量的工匠,能夠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大明技術水平向上提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