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那風雲變幻的朝堂上,慈禧太后這位“鐵腕女主”,本想著再搞出個大動靜——廢黜光緒皇帝。可她萬萬沒想到,這事兒就像捅了馬蜂窩,不僅引來了各國列強的反對,還讓國內封疆大吏們態度各異,把她的計劃攪得一團糟。這劇情,比電視劇還精彩。
一、慈禧起念:“不聽話的皇帝,不如換了”
光緒皇帝,這位被慈禧扶上位的天子,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戊戌變法之後,光緒想擺脫慈禧控制,搞改革圖強,這可把慈禧氣得不輕。在慈禧眼裡,光緒就是個不聽話的“熊孩子”,得好好教訓。一來二去,慈禧心裡就冒出個大膽想法:乾脆把光緒廢了,另立個聽話的皇帝。
慈禧開始暗中謀劃,找了個藉口,說光緒身體不好,要“養病”,不能處理朝政。接著,她又放出風聲,準備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繼承人。這明擺著就是要把光緒踢下皇位,讓溥儁上位,自己繼續垂簾聽政,牢牢把控大權。慈禧心想,自己這招“瞞天過海”,肯定能順利實施。
二、列強反對:“洋大人”插手攪局
可慈禧沒想到,這事兒很快傳到了外國列強耳朵裡。列強們在華利益盤根錯節,他們覺得光緒皇帝支援改革,對他們更有利。要是光緒被廢,換個保守的皇帝,他們的利益可就受損了。於是,各國公使紛紛出面,表達對光緒的支援。
英國公使帶頭表示:“要是光緒皇帝出了什麼事,我們大英帝國可不答應。”其他國家也跟著附和,說要密切關注光緒的“健康狀況”。這就好比一群鄰居跑到你家,指著你家孩子說:“這孩子我們看著挺好,你可別亂來。”慈禧這下頭疼了,她雖然強勢,但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些“洋大人”。畢竟,之前吃了太多虧,知道列強的槍炮厲害。
三、封疆大吏態度:“各懷鬼胎”的表態
國內封疆大吏們聽到慈禧要廢黜光緒的訊息,也是炸開了鍋,不過他們的態度可就五花八門了。
兩江總督劉坤一,那可是個“硬茬”。他直接上書慈禧,說:“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光緒皇帝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您要廢了他,不僅大臣們不答應,外國人也會說三道四,這事兒可幹不得。劉坤一在地方上威望極高,他這一表態,給慈禧施加了不少壓力。
湖廣總督張之洞,一開始有點搖擺不定。他心裡琢磨著,要是支援慈禧廢帝,能討好太后;可要是列強不答應,自己不就成了眾矢之的?於是,他先是觀望,看看形勢。後來,聽說列強強烈反對,他也跟著表態,不支援廢帝。不過,他的態度不像劉坤一那麼堅決,更像是在“隨大流”。
還有些封疆大吏,雖然心裡不贊同,但也不敢直接得罪慈禧。他們選擇沉默,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假裝不知道這事兒。這些人想著,反正我不表態,兩邊都不得罪,你們愛咋咋地。
四、計劃破產:慈禧無奈“收手”
面對列強的反對和封疆大吏們的不配合,慈禧的“廢帝計劃”徹底破產。她心裡那個氣啊,但又沒辦法。最後,只能放棄廢黜光緒,溥儁也沒能當上皇帝。這場鬧劇,就這麼草草收場。
慈禧本以為自己能一手遮天,沒想到被各方勢力給“算計”了。這次失敗,讓慈禧意識到,自己雖然大權在握,但也不能隨心所欲。而光緒皇帝,雖然暫時保住了皇位,但依然被慈禧死死控制著,在瀛臺度過了痛苦的餘生。這一場“廢帝風波”,成為清朝末年又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