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國舊都的官署內,新任郡守趙大勇正與下屬們圍坐在一起,商議著治理趙地的事務。
官署內的佈置還保留著幾分趙國的舊風格,但牆壁上已經掛上了大秦的律法竹簡,彰顯著大秦的統治權威。
“如今趙地初定,百廢待興,首要之事便是讓百姓適應我大秦律法。”
趙大勇神色嚴肅,目光堅定地指著竹簡上的《秦律》說道。
“這田律、倉律,關乎百姓的生產生活,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必須讓他們知曉明白。”
下邊是曾經的趙國官員趙吏,他憂心忡忡,眉頭緊緊皺在一起,形成一個深深的“川”字,略帶恐懼的說道。
“大人,趙地百姓向來習慣了舊俗,對於秦律恐難接受。萬一激起民怨,引發騷亂,該如何是好?”
趙大勇擺了擺手,神色依舊堅定:“推行秦法之事,急不得,需徐徐圖之。我們要派人挨家挨戶地宣傳講解,讓百姓明白秦法的目的並非壓迫,而是為了維護公平正義,保障大家的生活。”
“只要我們耐心解釋,時間長了,他們自會明白秦法的好處。另外,戶籍制度的建立也刻不容緩,儘快將百姓編入戶籍,這樣方便管理和徵發賦役,也能讓百姓更好地享受大秦的政策。”
正在兩人交談間,有一個趙國舊官員忍不住輕聲說道:“聽聞秦法太過嚴苛,百姓稍有不慎便會觸犯律法,如此如何能讓人心服口服?”
趙大勇聽聞,頓時怒目圓睜,眼中彷彿要噴出火來。
他向前跨出一大步,手指直直地指向舊官員,戟指怒喝道:
“休得在此胡言亂語!你說秦法嚴苛,不過是以訛傳訛,孤陋寡聞罷了!”
趙大勇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下情緒,接著說道:“秦法之完善,六國之中無人能及。就拿這田律來說,它對何時播種、如何管理農田水利,都規定得細緻入微。”
“春天二月,萬物復甦之時,不許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以免破壞生態平衡;不許堵塞水道,確保農田灌溉水源暢通。”
“夏季,不準燒草作為肥料,防止環境汙染;不準捕捉幼獸、幼鳥及掏取鳥卵,保護生物繁衍;不準毒殺魚鱉,維護水域生態;不準設定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網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
“這一系列規定,不僅是為了讓百姓有個好收成,更是為了讓萬物自然生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
“哪像趙國舊法,模糊不清,百姓種地都摸不著頭腦,生產生活毫無章法。”
“還有那戶籍管理,秦法將百姓資訊登記得清清楚楚,一人一戶都有詳細記錄。”
“而且,為了體現對家庭倫理的重視,還規定家中徵兵時必須留一名男丁照顧老人。”
“這是為了保障公平,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應有的權益,讓老人有所依,幼有所養。你們趙國可曾做到如此細緻周到?”
趙大勇目光炯炯,直視趙國官員的眼睛,彷彿要將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對方:
“再說說這刑罰,看似嚴苛,實則是對惡行的有力震懾,且量刑依據罪行輕重,公正合理。”
“就說這延誤軍期吧,並非像你想象的那樣一律斬首。如果軍隊失期三到五日,只需口頭批評,讓將士們引以為戒;六到十日,則罰款一面盾牌的錢,以示懲戒;超過十天,罰一副盔甲的錢,讓他們明白軍紀的嚴肅性;”
“要是因為下大雨等不可抗力耽誤了軍期,甚至可以免除處罰。這充分體現了秦法的人性化,並非一味嚴苛。”
“我大秦律法,還對官員有著嚴格的要求。官員出差時必須自備口糧,不得在鄉縣隨意領取,這是為了防止官員貪汙腐敗,騷擾百姓。”
“借用驛站馬匹辦公務,若搭乘無關人員或用於他途,按偷竊罪處罰,確保公務資源的合理使用。”
“還有若官員在大街上遇到惡性案件,百步之內袖手旁觀或見死不救,要罰繳納兩副盔甲的錢,督促官員履行社會責任,保障百姓的安全。”
“秦法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讓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大秦統一趙地,推行秦法,是為了讓趙國百姓都能受益。你們卻只看到刑罰的表象,看不到背後的深意,實在是愚不可及!”
趙國官員聽完,滿臉通紅,羞愧得無地自容。
此時他才知道,是自己以訛傳訛,錯怪了秦法。
頓時,他連忙作揖道歉,態度誠懇地說道:“是在下孤陋寡聞,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