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演繹因子
是的,熊槐又搞發明創造了。
紙,是他給了墨家提點,墨家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將紙製造了出來,並在慢慢改良中。
有了紙,熊槐很自然地想到了印刷術。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是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由布衣畢昇發明的。在此之前是隋唐發明的雕版印刷。然而終宋一朝,活字印刷術也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真正將活字印刷術發揚光大的是近代的歐洲人。
戰國時期,完全不具備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條件,熊槐便想到了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用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凸凹陷,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唐朝後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最開始是用於大量複製佛像和經書。
熊槐知道在這個時代傳播文化、開啟民智無異與痴人說夢,但他願意做一個奠基者,一個先行者。
來到這個時代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即便與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相比,他都有著無與倫比的知識與經驗,所以他雖然沒有放棄建立一個大楚帝國的想法,但他也打算依靠自己的經驗與見識建立一個全新的楚國。
這也是他堅信自己來到這個時代的使命。
如果只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那麼百年後的贏政會去做,他又何苦只是讓這個結果提早到來呢?只要二十幾年後不被秦昭王騙去秦國,客死他鄉,他為何不做一個快活的國君呢?
讓文明深入民心生根發芽,才是他真正要做的!
藉著印刷術的發明,他打算在世人、起碼在楚國人心中首先豎立起務實勿虛、重視科學或者說格物的理念。之所以在與黑巖的談話中極力推崇格物,是熊槐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
後世有許多人過“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生”進行過深入的討論。
從思維方式上看西方人先考慮的是細節,而中國人先考慮的是總綱。比如,中國人的信封書寫順序是先從大的部分開始,如:國家、省、市(縣)、市區、街道、樓房、單元、門牌號、收信人姓名。而西方人,如美國人信封的書寫順序,就與中國人截然相反:收信人姓名、門牌號、單元、樓房、街道、市區、州、國家。
這種區別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差別。中國的這種文化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楊振寧先生曾有過一個演講:《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他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說是夏朝已經有了最早的《易經》叫連山,商朝有了比較晚一點的叫歸藏,都失傳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易經》是西周時候的周易。所以《易經》的孕育前後至少經過一千多年。
孕育《易經》的年代也正是漢語漢字開始形成的年代,是中華文化孕生的年代。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是《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到了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裡面每一個角落。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生。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
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第四與第五兩點跟《易經》都有密切的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歸納法,可是沒有推演法。其中歸納法的來源是什麼?“易者象也”,“聖人立象以盡意”,“取象比類”,“觀物取象”都是貫穿《易經》的精神,都是歸納法,是向上求整體“象”的方法。
可是,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我們怎麼可以證明此欠缺呢?徐光啟是明朝末年一個大臣,而且是一個大學者。他是最早與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的人,翻譯了前六章。
歐幾里德在熊槐繼位前一年剛剛出生,他的幾何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大貢獻,第一次把推演法規律化,其影響不可以道里計。
徐光啟在翻譯了以後,瞭解到推演法一個特點就是“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條一條推論不能次序顛倒。這跟中國傳統不一樣。中國傳統對於邏輯不注意,說理次序不注意,要讀者自己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徐光啟又有這樣幾句很有名的話:“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