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槐也不賣關子,“寡人之大計,旨在提升國府及地方辦事成效,須得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田忌不解,商君變法連貴族繼承之權都打破了,也沒見秦國貴族掀起多大的反抗浪潮,就算有那也是在秦孝公死後,跟商鞅有仇的當今秦王才藉故處死了他,“大王,衛鞅變法不可謂不徹底,秦國卻也未曾因法而大亂,大王是否過過慮了?”
熊槐搖搖頭,“秦國與楚國的情形大不相同,不可相提並論。秦國當時被正值巔峰的魏國壓迫地行將崩潰,秦國國內的貴族迫於生存壓力,只好破釜沉舟,接受了衛鞅變法,即便如此,在秦孝公死後,秦國國內的反對勢力還是對商鞅發起了反擊,其情形跟悼王當年一樣,而結果卻是天壤之別。子期知道這其中的區別嗎?”
田忌略一思索,回道:“回大王,商君雖死,秦國變法卻未中斷;悼王吳起身後,楚國重又迴歸舊制。”
“子期看得清楚,不妨再往下說說看?”
“商君變法二十載,秦國貴族已被極大地削弱,且其重臣也多關東之人,故其權力集於秦王,只要秦王願意,便可持續變法。而楚國則不同,悼王變法僅數載而已,變法並未深入骨髓,尚未觸及權貴根本,悼王繼任者便不能堅持變法或者無力對抗權貴,只好夭折變法,以致今日之尾大不掉之勢。天幸大王繼承悼王之志,而又青出於藍,臣認為大王定可一舉扭轉楚國頹勢!臣知大王是打算削弱封君以及貴族的,包括三氏。臣以為待府兵制推行完成,全國兵權都掌控在大王手中之後再行削弱封君權貴,最後改革官制,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縱有三兩雜魚,也翻不起甚浪花。”
“子期說得有理!寡人亦有此打算,只是總怕觸動太多人的利益,若是舉朝文武反對,亦或者對寡人陽奉陰違,對寡人來說都是失敗的。”
“大王欲打算如何改革官制?”
“寡人也只是有一個初步之構劃,想來也不完善,子期幫寡人參謀一二。首先,凡高效之體制,做事者多,管人者少,故無論中央亦或州郡縣,椽吏須多,官員要少。其次高效之體制,分工要明確,政、兵、財、戶、吏、工,應各司其職。”
在下而言,須做事者多;在上而言,令尹當為楚國之政治領袖,總領全國政務,而非楚王,楚王乃楚國統一之標誌,其為一國之主,令尹向楚王負責。
當然,目前來說,讓楚王讓權於令尹並不適宜,所以這一點熊槐也沒有說,也不能做。這是以後的事,必須要做的事。
田忌還是有些疑惑,單憑大王說的這兩點,似乎不至於引起那麼大的反抗吧?
看田忌的神情,熊槐便知道田忌的想法。不過他又仔細想了想,似乎也沒有那麼難,或許真是以及將此事想得太難了?
熊槐搖搖頭苦笑,“或許是寡人想多了。”
田忌眉頭微皺,略一沉吟,說道:“大王,變法乃細水長流之事,商君變法二十載方有大成,若官制改革有大風險,大王何不日進一步,緩緩圖之?”
“緩緩圖之?”熊槐眼前一亮,“子期一言驚醒夢中人吧!寡人只想著如何推行這一整套官制,卻忘了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哈哈,慚愧慚愧!”
熊槐豁然開朗。
其實這套官制並不是他自創的,他可沒有這個本事,所以他要引用後世經驗。
要說中國古代優秀的官制,當屬漢、唐。官制又有中央與地方之分。
漢代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其脫胎於秦;地方上是郡縣兩級制,郡守與九卿同是兩千石的大員,兩者並無高低之分。三公是主政的丞相、主軍事的太尉,掌管監察的御史大夫。漢代地方政體長處是相對扁平化的,但是三公九卿卻還留有皇帝家臣的遺蛻。
唐代在中央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就稍微複雜,因為唐帝國版圖太大,漢代的郡縣兩級制度就不太合適,所以大體上是三級,即道(都護府)、州、縣,而引起唐帝國崩潰的節度使與兵鎮便不在考慮範圍。
三省六部定製於隋,唐太宗時又明晰了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職責,三省長官皆稱丞相。中書省主要負責起草以皇帝名義釋出的制敕;門下省主要負責兩方面的事務:一是對上行行政文書的稽核;二是對下行政令的審定與簽署。尚書省只是執行機構,負責行政資訊匯總與監督,它統攝六部二十四司。三省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和監督。
漢代九卿,就名義論,只是辦理皇室內廷室的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