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擁兵自保冒進邀功的舉動像一團烈火衝入了叢林,各方勢力如鳥獸般乍然驚起,又迅速地行動起來。
最早採取行動的是後金,黃歹極特地召開軍事動員會議,親自對眾貝勒大臣說到:“坐視漢人開拓疆土,修建城郭,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哉?”,眾人都表示必須剷除大明前出的軍事堡壘。後金於是再次動員,高度集權的軍國體制是它搶佔先機的根本原因。後金迅速動員了六萬正兵的力量,加上正兵所屬阿哈,後金稍事動員就有了八萬兵力,歸附後金的東蒙諸部接到傳檄後也踴躍前來參戰,這讓後金總兵力一舉超過十萬,而大明上一次動員十萬規模的部隊已經在十二年前了,這就是軍事化的資源調動無條件服從軍事需要的政權動員力與非軍事化的政權動員力的差距。
後金兵上戰場後的勞動力虧空用己巳之變從關內抓來的奴隸差不多可以彌補,這是黃臺及以戰養戰的策略之一,也是他獲得聲望的主因。黃計劃還要進行多次入關劫掠,用新獲人口把廣寧義州的土地耕種充分利用起來,供應前線部隊,省卻運輸耗費。他就可以像零敲牛皮糖般把明朝的關外八堡一個接一個的敲掉,到那時,他就對每個東亞梟雄都魂縈夢繞垂涎三尺的王座僅有咫尺之遙了。
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親率大軍離瀋陽西征。八月一日,八旗主力在舊遼河會合蒙古諸部後兵分兩路,一路由阿濟格為主將,嶽託德格類為輔,率兩萬兵為前驅,一路由黃臺及親率,取道白土場向廣寧開進,兩軍約於大淩河城北會合。阿濟格軍一路急進,於路追獲一名明軍偵騎,稍加手段,此人就供稱城中有步騎兵近萬,由祖氏兄弟及副總兵何可綱以及二十餘名副將遊擊守備都司統領,還有家眷、役夫和班軍小一萬,軍糧約有萬擔。
八月六日,阿濟格先率軍阻斷了錦州松山至大淩河的大小道路,黃臺及抵達後見守軍歷時半月緊急搶修的城牆已堪防禦,並未下令進攻,而是命令士卒在外圍掘壕築牆以長期圍困,就像他之前在永平所做的那樣。守軍幾次出城突擊都被後金軍堵了回去。黃也點到即止,並不急攻。
後金兵是不發軍餉的,連糧秣盔甲兵器也要自備,支援他們行軍打仗的原動力一是後金軍絲毫不含糊的嚴刑峻法,另一則是攻破城垣後的無限制劫掠。按理說,一幫子骨子裡只想著搶糧搶女人的強盜集團不會有多高昂計程車氣和多強大的戰鬥力,可為什麼我朝由正人君子督率的為國為民之國防力量總是一敗再敗呢?天啟帝和他的內閣班子終於意識到,其實是我朝內部出了大問題。
朱由校們一邊暗罵祖大壽邀功專擅,一邊在爭論中尋找對策。以王在晉為首的一派認為祖是在自己作死,不值得去救,應該按照原計劃收縮防線,把其它城堡都撤到關內,依託山海關進行防守;另一派以言官為主,他們認為祖固然該死,但城中兵將百姓還是無辜的,不去救恐寒了天下之心,以後誰還敢安心守城?王在晉說現在去救只會搭出去更多,言官們狡辯道事在人為,你不去怎麼知道一定救不了?王在晉說打仗不是一咬牙一跺腳就能取勝的,不說遠的,就看己巳之變中後金大軍來去自如就知道不能和後金主力硬碰硬。
爭到這裡,言官一派終於沉默了,他們也清楚救大淩河只是送子,送子只會使大明不足的軍事實力更加虛弱,從而導致局面越發不可收拾。
意見統一後內閣擬旨,皇帝批准。旨意很快下達:祖大壽自行突圍,錦州兵撤至松山,松山兵撤至杏山,杏山兵撤至塔山,塔山兵撤至寧遠,寧遠兵撤至關內,薊州宣大開始戰備,秦良玉部率部前出至塔杏之間,掩護諸堡軍民回撤。
宅心仁厚的徐光啟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後金動作不要那麼快,能讓大淩河軍民多撤出來幾個,希望能有奇蹟出現。
可奇蹟終究沒有出現,祈禱之後卻是災難更加嚴重了,當祖可法前腳帶著立即撤退的命令衝進了大淩河城,後腳黃臺及就率主力完成了鐵壁合圍。黃臺及得意地宣稱南朝善戰勁旅盡在此城,其他地方軍不足為慮,又散播謠言道“南朝勁旅屬關寧,關寧精銳為祖軍,祖軍被困大淩河,南朝無奈救不得”,意在激大明調兵遣將來救。
祖大壽看著城外層層疊疊的軍營,蜿蜒曲折無盡的壕塹倒吸了一口涼氣,又暗暗自得自己站對了邊,臉上卻裝作不屑的樣子給士卒打氣道:金兵雖勇悍而無長力,一般圍城月餘就會糧盡而退,而城中足有三月之糧,不必恐懼。他手下的蒙古夷丁想讓參與圍城的同鄉知難而退,便將祖原話告知,誰知城下同鄉答道汗王帶了半年糧至,你們挺不住的。守軍聞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