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陝民遷臺

中使逐個給眾人發下抄本,吳開先只見馬懋才在信中如此寫道:

“臣下把差事了結後,回程途經老家延安府。延安從去年至今一年多沒有下雨,草木全都枯焦了,去年八九月間,民間爭相採摘山間蓬草食用,其果實像糠皮,其味道苦又澀,吃了僅僅可以續命而不死;到十月後,蓬草都吃完了,就剝樹皮吃,就榆樹稍強點,再摻入其它樹皮食用,也可以續命慢點死。到年尾樹皮也吃光了,就挖山中特殊的石頭吃,石頭名為青葉,味道腥而膩,稍微吃點就有飽腹感,但沒幾天就會腹脹而死。

最可憐的要屬安塞城西,有一個糞池,每天早上必有兩三個嬰兒被扔到裡面,有哭泣的,有叫喊的,有呼喚父母名字的

於是死者屍骨累積,臭氣熏天,縣城外邊挖了幾個坑,每個坑能埋數百人,用來埋葬屍體,我路過的時候已經填滿了三個坑;而遠處來不及埋葬的不知還有多少。小縣城是這樣,大縣城可想而知;一處是這樣,其它地方可想而知。

建國初年每十戶人家編成甲的單位,十個甲編成裡的單位,今天戶口蕭條,裡甲已經不是當初的模樣了。如果一戶只剩下一兩個人,他們也要繳納一戶的錢糧;一甲裡只剩下一兩戶,這一兩戶就得負擔一甲十戶的錢糧;以此類推,一里一縣都是這樣。於是人民只好報怨逃亡,流落他鄉。他們既丟失了固定資產,也把盤纏耗盡了,又回不去家鄉,更不會自殺,就一定會去做賊了。

被抓獲那些賊說,不做賊餓死,做賊被殺死,不如去做賊,至少死之前還能吃兩頓飽飯...

....”

看完此信,吳開先覺得心頭堵得慌,再偷偷看其他人都是沉重的表情,秦良玉眼圈紅紅的,盧象升滴滴熱淚落在紙上,徐光啟更是在低聲啜泣。

天啟帝看向吳開先,吳立刻說到:“臣駐地有糧有地正缺人,請皇上批准我立即帶兵去延安府把還活著的人都帶出來,延安府的歲入就轉到遵化好了。”

天啟道:“吳將軍不必著急,陝西連年大旱,甘陝總督楊鶴正愁饑民無地安置,朕已讓他派人送三萬饑民至三位將軍駐地實邊,應該本月中就能陸續抵達。吳將軍無需親力親為,只需等待安置即可。”

吳道:“皇上調配得當,一舉兩得,實乃百姓之福。”

天啟道:“我只是提個想法,都是戶部兵部具體在辦理。另外還有一件大事,還需要大家來議一議。”說罷看向王在晉。

王在晉說:“此番建虜入寇,前後雲集京師的勤王軍有二十萬人,徐大人和我去檢閱過多次,雖有部分勇悍之士,亦有不少不習戰陣之民,還有一些奸狡混祿之徒。除戰歿外,徐大人選走三萬勇悍之士在保定昌平練兵,又發放路費遣送五萬不堪之徒回籍,留下四萬精壯之人作為班軍,擬修築從洛陽到京師的重要兵站城堡,按洛陽敖倉堡形制建造,平時用來屯糧練兵,若東西虜再入寇則作為兵糧轉運之所。此事由袁可立大人主持,諸位大人覺得如何?”

盧象升讚道:“此舉甚好。想我等北上勤王之際,一路賴沿途州縣補給,大州尚可,小縣何以接濟萬軍,因此時而斷糧,況且還有送走一軍,又來一軍之地,以至於軍乏糧,縣無力,雙雙困苦不堪...如能建立兵站,州縣只需供應兵站,兵站只需供應軍隊,州縣軍隊互不相擾,如此省卻兩方很多麻煩,確是一招好棋!”

秦良玉道:“如此甚好,無論是北上抗虜還是南下平亂,都有一條便捷通道可走,可食可駐兵,便利通達。”

吳也說甚好,只是不知此四萬人糧餉及築堡費用從何處來。

王在晉說:“兵部擬回撤關寧東江部分兵力,以此充實內地。”

孫承宗有些怨氣對天啟說道:“既然要裁撤關寧駐軍,我這個薊遼督師也形同虛設了。不如此事就先把我裁撤了,請皇上恩准為臣回高陽老家。”

沒等王在晉回答,天啟就道:“老師勿急,朕另有安排。福建巡撫熊文燦說臺灣可耕之地不下百萬畝,可養十萬眾,雨水又充足,只是缺人耕種。我想甘陝旱災頻仍,種下一斗收不足一成,如此百姓無法自救,只能依賴救濟,不如棄地,移民至臺灣。移得一民便多一納稅良民,甘陝少一脅從之賊。從甘陝經河南至漢口上船,沿途需要設定粥廠居留之所車馬窩棚,頗為繁瑣,朕想請老師代為總理之。老師勿要嫌其細微瑣碎,自古流民終成大患傾覆朝廷亦屢見不鮮,如老師講書曾言及赤眉綠林瓦崗之事。請老師以國家社稷為重,任移民總理,千萬勿要推辭。”

孫承宗雖然最想邊關克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