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出,他出了沒有啊?「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啊!火苦是不是佛自己呀?佛在悟中,苦也好,樂也好,都是我。眾生在迷中,他執著於樂。他不明白苦樂即是自己的心所變現。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還沒有明心見性的這些修行人,在「火宅內」呀!這個「火宅內」可以理解為我們的煩惱身,乃至於這個娑婆國土是不是我們的煩惱身啊?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時時在「火宅內」啊?處處在「火宅內」啊!「樂著嬉戲」,可以觀照為「五欲自恣」,在「財色名食睡」裡妄想、執著、貪戀。不覺不知,是由上面的「樂著」而有。我們的真心智慧已經被這種名聞利養的執著調虎離山,死到臨頭都還不知道回頭。不驚不怖,是加重語氣重複說明,帶有感慨之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不到苦報現前不知道害怕,通常說為「不見棺材不落淚」。菩薩有智慧,畏因,果報現前之前他就知道有苦報,所以他在因地上用功。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火」就是指五陰之火;「逼身」,其實這個五陰之火叫「五陰熾盛之苦」啊!我們哪一天沒有苦惱啊?睡在床鋪上還翻來覆去的,不苦的話你翻不翻身吶?「苦痛切己」,這是分層次來講。還可以觀照為「苦苦」,我們明顯感覺到的苦,頭疼腦熱生病,缺衣少食,沒有錢花等等,叫「苦苦」。
心不厭患,觀照為「壞苦」。怎麼叫「壞苦」呢?處於快樂之中,他不知道這種快樂就是過患。老爹爹八十大壽,親朋好友熱熱鬧鬧大半天,是不是很快樂啊?下午五點半大家離開了,家裡很清淨;然後呢,坐在沙發上喝了一杯茶。啊……這個時候是不是感到真正的快樂了?意思:哎呀,這些東西終於走了!把我鬧騰了半天。當時那種快樂是不是就是苦啊?但是他當時知道不知道討厭吶?恨不得人越多越好。包紅紙包、好吃的好喝的一大堆,很高興。其實最高興的時候,人走了,靜靜地喝一杯茶,是不是很自在呀?就幫助我們啟發怎麼叫個「樂即是苦」,叫「壞苦」。我們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是不是?無求出意,可理解為「行苦」。我們的意識心總是想能得福報,甚至還想來世成佛、成菩薩。但是他所作的行為與之相反。決定來世果報的是第七識。所以外面的六種意識心,這種求出之意是假的,他不知道迴光返照那個本來面目。這是最大的苦,叫「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我身手有力:「身」表有無量的法門、方法,「手」表無量的法門所具備的力量;「身」表「體」,「手」表「用」。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捨出之:「衣裓、几案」比作隨手可得的東西,以此比喻無量萬法。佛已證極果,他以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進出三界。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歸元性無二」。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要想出火宅,唯有明白「如來藏」心地法門。「而復狹小」是對大說小——「如來藏」門大開,誰來進入都可以;但是眾生難信這個法門,顯得反而「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表修行人在因地還沒有見道。戀著戲處:對凡夫來講,執著於名聞利養;對小根機人來講,先入為主,執著於一知半解,不肯回小向大。或當墮落,為火所燒:如果再不回頭的話一定會墮落三惡道,故「為火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