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章 法師品第十

,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讀誦《法華經》的人是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為什麼這樣講?《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報身、法身、化身,全部具足。你讀《法華經》,就是用如來全身來莊嚴你。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如來肩」是表法力、道力,表力量,表他的報身功德。「荷」和「擔」都是表「方便權智」,代表一切萬法。一切的「方便權智」都是由根本智慧所起用。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你不知道也就算了;如果知道,那麼「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他不管在哪裡,你都應該向他頂禮。這個「頂禮」不一定就是跪下來磕頭,而是把他看得在你之上,至高無上,如同對佛一樣。「一心合掌」表示你對《法華經》,對受持《法華經》的人,非常至誠地恭敬。「恭敬」表意業;「尊重」是表身業;「讚歎」是表口業。以「身口意」這三業來恭敬供養。

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前面講過,不再重複。衣服、餚饌:「衣服」是表忍辱,表護持;「餚饌」是美味佳餚,以此比喻法喜食。作諸伎樂:你要盡你所能來供養。「伎樂」是表歡喜心,供養了以後要生歡喜。哎呀!今天可給我撈到了,我供養了《法華經》、供養了受持《法華經》的菩薩,不是應付;更不是:「哎呀!今天遇到他不高興也不行啊」!都是種我們自己的福田,慶幸自己能夠供養。

人中上供而供養之:「人中上供」應該是指法供養。這上面雖然涉及到財物的供養,但關鍵是用心,聽經聞法是最好的法供養。聽經聞法就是「燒香」,就是「塗香」,就是「末香」。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在這裡以凡夫天來比喻第一義天。「天」是表心地。天上人間,以最上的妙寶而供養。一切的供養不能離開恭敬心、虔誠心、法喜心。

佛從始至終都在強調《法華經》怎麼真、怎麼好,都是在幫助我們調理這個微調開關,人身就是宇宙間最精密的一個生物儀器。電器開關可以調控音量大小、清晰度。圖案的清晰度總是有限度,唯有我們的心這個亮度、速度是無量的。要深刻地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強調怎麼樣供養……反反覆覆,婆婆媽媽呀!就是要把我們的心量調到最佳狀態。

其實就《法華經》真實義而言,兩句話就行。一者,「萬法唯心所現」;二者,「即念即佛」。「萬法唯心所現」就是講我們的本來面目;「即念即佛」就是講你明白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你當下成佛。所以越是真理越簡單,就這麼兩句話,佛講了這麼一部大經。本來成佛就是很簡單的事啊!因為我們眾生被十法界花花世界所迷惑、所執著,而對最簡單的真理卻不屑一顧,積重難返。所以佛說了無量的方便之法來引導,那都是迫於無奈。真實的道理兩句話就完了,但是我們卻仍然執著於佛所講的無量引導法門,所以佛也是乾著急啊!

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須臾」就是片刻(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聞之」,聽懂了;「即得究竟」,這裡有沒有講要修個十天半個月?

《法華經》《楞嚴經》中,佛時不時提醒各位,只要聽懂了「如來藏」,只要明白了什麼是「阿彌陀佛」,你當下成就。好好想一想啊!在這之前一天到晚要讀經、誦經、唸佛、拜佛、打坐、做種種善事……有沒有想到過明白了什麼是佛當下就成佛?這個法是印廣法師在講,還是佛金口玉言?在《楞嚴經》第七卷就是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第四卷講「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成佛如同微塵被風吹,易如反掌,哪裡靠你苦修而證得?這是佛之金口玉言。

在法華會、楞嚴會上,佛講了某一品經文以後,馬上就有一大批一大批的授記,話雖不同,其理是一。為什麼「須臾聞之,即得究竟」?因為他「聞」的是真實義,「聞」的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這個心很奇怪,你見什麼就是什麼——見方是方,見圓是圓,見大是大,見小是小,見王是王,見子就是子。因為《法華經》是圓頓大法,萬法皆我一念所現,是不是圓滿了一切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