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章 方便品第二

啊!可是因為有中下等種種根機的眾生,佛必須反反覆覆強調。就跟世間法一樣,我講了這麼多,讓你想不學《法華經》你都不好意思。也防止後來人懷疑、誤解講經的法師在故弄玄虛。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佛也膽小。因為諸佛都是這樣講的,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講。所以大家要理解師父,為什麼把佛扛在頭上,因為是佛講的,不是我講的。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仍然強調,天地之間就是一朵「妙蓮華」,沒有第二個說法,更沒有第三個說法!在後面偈頌裡還是要講「無二亦無三」,也有的把它解釋為「尚無二乘」。

《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法華經》都講到「五濁惡世」。把這個「五濁」搞明白,你對《法華經》《楞嚴經》的精華基本掌握,等於聽了一次《法華經》和《楞嚴經》。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劫濁」,是從總體、從根本上來說明眾生的迷惑顛倒。「垢重」,我們現前的煩惱從何而來?是無量劫以來的習氣積聚而來,這種積聚叫「垢」。在佛法裡把眾生分成「見、慢」之我——「見」是指我們在今生今世這一個時空點所形成的煩惱習氣;「慢」是指我們過去無量劫以來累積而有的煩惱習氣。當下這個人,既是個老古董,又是個現世寶。這叫「垢重」。「慳」是吝嗇,是不出——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好,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官大,不願意別人比自己錢多,不願意別人比自己的名望好;「貪」是隻往內進,所以「慳貪」是隻進不出。「嫉妒」呢,比「慳」的內容更廣泛一點,什麼地方都只能自己佔上風,自己吃不得虧。這是不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一種普遍性的習氣啊?

「成就諸不善根故」,這是不是也是「成就」啊?成佛成菩薩叫「成就」,做鬼做畜生也叫「成就」;成佛成菩薩叫解脫,做人做鬼也叫解脫;由此時此地解脫於彼時彼地,由此生解脫於彼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變化來變化去,總還是一個自己。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一切諸佛出世時,由於這片國土在幾千萬億年中沒有佛法,所以盛行外道修行。外道修行也是行善斷惡,但是不究竟。如果這個時候佛直接講《法華經》,不僅眾生不能信受,而且國家法律也會制裁。所以把這個《法華經》「如來藏」真義恆順眾生,以世間善法來引導。那麼世間善法經過佛的嘴巴講出來,又變成了善中之善。但是畢竟來講,它沒有離開世間善法。怎麼「分別說三」呢?把它說為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法,「苦、集、滅、道」「四聖諦」,可以證阿羅漢,證人我空,但是不能明心見性。代表作有《阿含經》等。

中乘法,修「十二因緣」,可以證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心見性,但高於阿羅漢。區別在哪裡呢?阿羅漢他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有緣的人,你找到他,他也能幫助你,但法不請不傳。辟支佛能夠主動利他,但是沒有緣分的他不幫,非親即故才幫。他心量稍微擴大一點,這是中乘。阿羅漢、辟支佛只知道這個肉團身可以歸空,他不相信山河大地都能歸空。

大乘法呢,有「權、實」之分。像修《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這類人,屬於藏教;像受持《金剛經》《六祖壇經》這一類的人,最終能見到一分的法我空,屬於通教;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圓覺經》等等經典作為指導思想的這一類人,他可以從空出有、從有歸空,修迴向,帶有明顯的次第性,這屬於別教。藏教、通教、別教這三教的修行人都有方便菩提心,被說為「權教大乘」,也叫「不了義大乘」。那麼到了《法華經》《楞嚴經》,叫「實教大乘」,叫作「了義中的了義,勝義中真勝義」。它把一切的萬法統統包含其中,大法、小法、正法、邪法,皆是一念之所變現。只有明白這個法,在任何時空點,皆可當下成佛;任何時空點,只要明白「一心三藏」,便不用再像別教那樣還從有歸空,從空再出有那樣帶有次第性。只要你明白了分別心,當下就是無分別。他是從這個心態上來徹底地解決。「佛前無量法,佛後一法華」。

所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無奈之說,無奈之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