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怎麼修,怎麼證,怎麼唸佛,怎麼拜佛,怎麼除煩惱……而且講得振振有詞,很容易迷惑人。因為他是利用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這種習氣是最可怕的力量。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首先從方便法來觀照:你們修得不錯,諸佛讚歎,也講得通。從究竟法來講,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他當下得諸佛菩薩、天人鬼神大眾乃至風雲雨霧、泥巴瓦塊「之所稱歎」,這就是講的心電感應。這是不是在講「應供」啊?你怎麼樣供養別人,別人就怎麼樣供養你。這一定是等量代換,這個法很重要啊!
佛在《法華經》講「我獨無所畏」,為什麼「無所畏」啊?就是這個「我獨」與無量的萬法感應為一體;也就是萬有引力,一切萬法相互之間都有吸引力。是不是啊?你以慈悲心對萬法,萬法就以慈悲心對你,叫「稱歎」;你以下劣心對待萬法,萬法也以下劣心回報給你,這叫「障礙」。障礙也好,稱歎也好,是不是都有這種萬有引力啊?你能不能跳出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佛法裡叫「命自我立」,看你怎樣用心。佛將真理昭告天下,信不信由你。
以慈修身:你看這個「慈」字,上面一個茲,下面一個心。茲就是此,以「此心」修身,所以《楞嚴經》講「修心」。我們現在把修心變成修行,本末倒置。這裡的「慈」就是四無量心,在這裡叫「無緣大慈」。世間人講慈,是有血緣的父母、兒女、姥姥、姥爺,要互相慈;好朋友對我有恩了,他要慈;素不相識的人與我無關,他不慈;對我有矛盾有誤解的,他不能慈。佛法來講,不管有緣無緣皆是慈,是不是最圓滿的慈啊?一切人都是我一個念,這是不是最大的緣吶?這叫「法緣」。你有這種「慈」即是「修身」。以慈修身,沒有講是以行修身,以放生修身,以什麼什麼什麼去修身。懂了這個「慈」,我們更要去廣行善事,廣積恩德。不可對師父的話斷章取義。師父從弘法第一天就講,持戒不能成就,但是不持戒更不能成就。可是有些人只抓住第一句話而理解為師父反對持戒!如果這樣,我們這個道場的人不變成強盜土匪了?哪一個破戒犯戒都要受到懲罰!哪有持心戒的人,還去破小乘戒?去搞殺盜淫妄酒?
善入佛慧:這裡的善體現出圓滿、圓融、圓通。圓人前七種方便不能稱為圓滿之善。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樣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行一切善都是魔業,何況誰也不能行一切善。所以明白「一心三藏」,這是「萬善之最」。世間法裡講魔業是殺人、放火、強盜土匪、壞人壞事,佛法裡講魔業是六道輪迴之業。修行人不明「一心三藏」,有「我」即是惡。
所以生人道、生天道,這叫「世間善法」。阿羅漢、辟支佛、通教菩薩、別教菩薩的「善」,是出世間善,但是他沒有達到「一心三藏」的境界。這個「佛慧」就是「如來藏」真實法義。
通達大智:是對「善入佛慧」的一個提升。「善入」就是入門了,表「見道」,見道了以後我們反覆觀照,定力加深,叫「通達大智」,它是境界提升的問題。「大智」就是「佛慧」,「大」是表我們的「本體」;「智」是表我們的報身智慧妙用。所以「通達」在這裡帶有修證之義,雖然圓頓大法見道即是證道,一步登天。它是相對於方便法而言,要成圓滿佛仍然要悟後進修。
到於彼岸,要作兩種觀照:第一種觀照,明心見性的人即已到達彼岸,到達佛土,但是這裡的等級也是逐步提升;第二種觀照,究竟成佛,是究竟彼岸。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同樣作兩重觀照:這些菩薩已經明心見性,他們的名號在十方法界都有登記造冊,這是從方便法觀照,說明他們的地位影響;從究竟法來講,道交感應,心電感應。你明白了一切萬法都是你,一切萬法是不是都跟你結緣了?諸佛菩薩天人鬼神大眾看著我們,山河大地、泥巴瓦塊、風雲雨霧與我們息息相關。你的一個念,無論善惡,當下就是「普聞無量世界」。我手在這裡擺一擺,太平洋的波浪都要動;你那邊把門一開,這裡的窗戶就要晃。可是如果這裡沒有窗戶動的話,你能不能感覺到風啊?不能。雖然感覺不到,它有沒有風啊?一枝動百枝搖。你這裡動一動,美國人、月亮人、太陽人……臉上都有風。
所以這個自然界的風雲雨霧從何而來?水澇旱災從何而來呀?都是我們的心在變化。我們今天在這裡講課,整個的盡虛空遍法界這樣的氣氛它在不在啊?一百萬年一億萬年以後,這個資訊還在不在啊?永遠不會消失。將來成佛以後,其實不要等成佛,在中陰身期間,你會知道你宿世的各種身份:啊!唐朝的杜甫就是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