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也好,你必須先受持《法華經》《楞嚴經》,你才能成就。因為《法華經》《楞嚴經》是基礎課,是公共科。可見,貫、攝、常、法,統統圓融,統統包含。
那麼還有些經家呢,把這個「經」說為「徑」,依著這條路我們就能成佛;也有把「經」說為門,不聽經聞法你是門外漢,當然聽經聞法一定要懂,懂了才叫「聞」;也有把「經」說為「泉」,從山泉水逆流而上可以找到泉水洞,以此表我們透過「經」而達到徹法源底,明心見性。也有人把「經」說為叫「繩墨」。過去木匠鋸板,是用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裝根繩,用黑墨汁染成黑色的,然後往板兩邊一掛,在板上拉彈出一條黑色的線,依著那個線來鋸板,叫繩墨。這是表「規範」的意思,是講我們按照佛的經教來規範「身、口、意」這三業。
「大乘妙法蓮華經」這個經題呢,暫講到這裡。這七個字,沒有哪一個字不是哪一個字。整部《法華經》幾萬字,沒有哪一個字不是哪一個字,但是各段各句各字,它又都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這個真實的道理,由此擴大到三藏十二部經、擴大到宗教、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整個的森羅永珍,沒有哪一個相不是哪一個相,沒有誰不是誰。越是真理越簡單啊!
下面我們把《妙法蓮華經》的譯者——鳩摩羅什法師介紹一下,他是精通三藏的法師。三藏是指「經、律、論」。「經藏」就專門介紹宇宙人生的真理,介紹無量的修行證果的法門;「律藏」是為了保護修行人的清淨心,保護修行人既得的功德,規定我們在身口意三業而制定的戒律等,主要是約束我們的身,但身也離不開意;「論」呢,是對「經藏」和「律藏」加以解釋、加以發揮,這個「論」可以由佛來論,也可以由菩薩來論。
鳩摩羅什法師是古天竺人,他的母親在世時已證三果羅漢,她分析說:「你的使命是在中國,但可能會對你自身不利。」但鳩摩羅什大師不為所懼,發願粉身碎骨也要弘揚正法,最終來到中國。那麼他譯經的特點,是「義譯」。怎麼叫義譯呢?他把梵文的意思圓融為漢文,顯得比較自在;那麼玄奘大師的特點是「直譯」,一般顯得比較生硬。相對而言,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經文,更受大眾歡迎。他曾經在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時翻譯經典,而且準確無誤。
下面我們就開講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