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章 序 品 第一

那麼第五個次第就是「藏教」。它從「有」門而入,相似於修「人道」,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雖不通理,但心量大,發方便菩提心願意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由於心量大,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不能見空性。所以「藏教」既是小乘法,又是大乘法——講是大乘法因為它心量大,講是小乘法因為它不能明心見性。代表作有《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等。

第六個次第是「通教」,也叫禪宗。它從「空門」而入,代表作有《金剛經》《六祖壇經》《六百部般若》,強調破一切相見空性,連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統統判為無明。《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這種法門修得非常非常認真,非常非常準確,能夠破除一分滅相無明證得空性,叫「摩訶薩」。但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恆河沙數的人難有一個人成就」。

第七個次第是「別教」。從「亦空亦有」兩門而入,代表作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既要見空性,然後從空出有,大作佛事。在某種程度上,它圓融了通教、藏教、小乘、人道、天道。所以《華嚴經》有無量法門,修得好可以破除十二分無明。而且,這個法門比通教更難成就。往往接觸了《華嚴經》,你心易亂。你要把它讀一遍的話,都不知道要讀多長時間。

這以上就是對「人、天、聲、緣、藏、通、別」這圓人前七種方便簡單概括了一下。也就是佛陀前41年所講之法,把它說為「戲論法」。

講完了「結緣法」,就是「成就法」,毫無疑問,是「圓教」。它的代表作有《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心經》等。它是從「非空非有」二門而入,但是這個「非空非有」是「對有說空,對空說有」。它把八大次第圓融為一體,叫「一心三藏」;而「別教」是講「次第三藏」。「別教」還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啊!阿僧只在印度裡是一百多位的大數:一劫是百萬億年,你算算看多少。可是到了「圓教」,不可思議啊!哪是三大阿僧只劫?三世要不了,三年要不了,三天要不了,三個小時也要不了……你當下一念就能成就!一步登天!佛在《法華經》《楞嚴經》少說十幾處,多說幾十處都在提醒我們,當下就成佛!

我再告訴大家一個奧秘:當明白了正法,那前七種方便統統都是正法!妙不妙?乃至歪門邪道統統是正法!乃至颳風下雨、山河大地、風雲雨霧、泥巴瓦塊、樹木花草統統都是正法!沒有哪一法不正,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沒有哪一法不是我!耳聞目睹身受……你能感覺到的一切,還有感覺不到的那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都是一個念!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只有一尊佛,只有一個念,而且當下就是這一個念!這個法妙啊!妙極了!當然,我這是講口頭禪。

所以我們在今後對《法華經》的研討過程中——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講這個道理。只要當下明白萬法都是由我一念所現,刻骨銘心,深信不疑,而且你知道它怎樣變出來的,你現在就成佛!不需要等到散會以後。

那麼在正式開講《法華經》之前,還涉及到教學次第的問題。在歷代講經法師創立的不同教法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一個就是「賢首宗十門開啟」,它是從十種角度對整部經典的要義分別論述。再一個就是「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這是智者大師所創立的釋經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經的要義分成五個大的方面(一、釋經名。二、辨經體。三、明經宗。四、論經用。五、判教相)提綱挈領地申述明白,然後每一個大方面又分成七個小的方面(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每一個小方面又分為「四意消文、四悉檀義」來作詳細解釋。

比如說「四意消文」,對於每一句經文乃至某一個名相概念,它要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分述:第一,因緣,即從發起的因緣來看,這個法怎麼產生的?它的來龍去脈如何?第二個,約教,即從教育的法門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來解釋。第三,本跡,即從「本」和「跡」來分析。比如說佛是「本」,他的弟子就是「跡」;佛在第一次成佛的時候所傳的法叫「本」,那麼乘願到娑婆世界來示現所傳的法又叫「跡」。第四個角度呢,從「觀心」來解釋。所謂觀心,每一部經、每一句經、每一個名相概念,都是我們的心,這第四個角度就講到事情的根本。

怎麼講「四悉檀」呢?「悉」帶有普遍之義,「檀」帶有供養之義,就是講一句經能夠產生四種效益。一者,世界悉檀。比如講「佈施」,把自己的財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