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打比方。為什麼有些人講經說法並沒有錯,但是人家不懂,因為他是打官腔,打的是口頭禪,他說法不「妙」。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這個「清淨」一定是恆順真實義、恆順真實相,不是依文解字,叫「其聲清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離第一義。「出柔軟音」,這個「柔軟音」在這裡可以特指為一切法它的「本體」——就是當人當下!你看一切法都是一個念,一切法都是一個人!這個法慈悲不慈悲啊?柔軟不柔軟啊?即使他像牛叫獅子叫一樣,他也是「柔軟音」;即使打你罵你,他也是「柔軟音」。能讓他心裡感受到這種溫暖慈悲,是不是啊?
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梵音」就是前面的「柔軟音、清淨音」。所謂「深」和「妙」是指它達到「第一義諦實相」,徹法源底、究竟了義。「深」,本不可測,那麼透過佛的智慧來表達,我們可以由淺及深,叫「梵音深妙」。「令人樂聞」,這裡「樂聞」應該解釋為容易明白道理,不要解釋為「喜歡聽」,「喜歡聽」那是一種情執。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這個「無量喻」就體現出微妙,沒有比喻不足以讓眾生開智慧。「種種因緣」好理解,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順境、逆境……都是我們勸導眾生入佛門的因緣。有人家庭和睦美滿——「你福報這麼大,還不趕快來進入佛門,來修更大的福報,來開智慧了生死。」一個人家裡遇到災難,痛苦不堪——「你看看,就是前生沒有修好啊,入佛門可消業障,改變命運。」勸人進入佛門,任何一種因緣都足以引導他來。朋友關係呢——「我們好了一輩子,我還能害你?學佛就是好啊!」升官發財都是入道的因緣,只看你怎樣引導。菩薩要發心啊!只看你用心正不正,這也體現出「微妙法」。
照明佛法,開悟眾生:由於眾生在迷惑顛倒中執著於虛妄相,把真正的我忘記了,所以明而不明。諸佛出世把這個道理講明白,用智慧來照破我們的迷惑顛倒,叫「照明」。用因緣法、打比喻的法,叫「方便智慧」。所「照明」了的那個智慧是「真實智慧」。「開悟」二字特別重要。有人講「開悟」就是明白了道理嘛!講得對不對啊?你還沒有講到根本上,明白什麼道理?道理是誰啊?你本來就是道理,否則不能叫「開」。但在迷惑顛倒之中,佛來幫你開——如果你這裡沒有的話,開了還是沒有。這個「悟」,我們本來就有。佛來告訴我們,「你就是佛啊!」你明白了就開悟了,成佛不從修得,本來就是,但是不修也不得。佛給你一開,你得了,這叫「開悟」。「開悟」的當下就是佛。
所以上面這段經文是從總體上來概述。下面呢,來具體地分述。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盤,盡諸苦際:這就體現出種種因緣。那這種因緣是對小乘根機人說法,包括藏教菩薩。「遭苦」,就是這些人感到困苦不堪,已經意識到在六道中輪迴之苦,對肉團身這種生老病死已有出離心。「為說涅盤」,這裡的「涅盤」是指證到人我空的阿羅漢境界,解脫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這種「方便涅盤」不是真正的涅盤。他法執沒有破,對於個人身外的一切環境,他仍然執著為實有。「盡諸苦際」,我們在缺衣少食、生病、做牛、做馬,知道是苦;可是我們往往不知道,快樂的當下即是苦。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這裡屬於中乘,修緣覺法,證辟支佛果位。他是從「集」諦下手,從「因」上下手。具體說為緣覺法,它從十二因緣入手。在《法華經》後面有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到時具體解釋。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這段是對菩薩人而言,這是綜合起來講。修種種行,無量行啊!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六度萬行,叫「種種行」。「無上慧」,是究竟成佛。「為說淨道」,這裡的「淨道」也就是說「菩薩」根機比較利,從「道諦」上直接下手。「道諦」就是什麼該做,不該怎麼做。注意這些都是方便說。你說前面阿羅漢「盡諸苦際」從「苦諦」下手,「苦諦」是不是「道」啊?都是「道」。但相對而言,菩薩行這個「道」呢,它意義深廣——即使不該做的,明白道理以後也能做;該做的也可以不做,他本身沒有執著,這就是最大的「道」。前面小乘人在沒有見這個「道」之前,他執著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行的是有漏之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明白了「道」,有漏無漏是不是都是「道」啊?都是我們一個念所變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