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經》這麼講法,佛是不是良苦用心啊?是不是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師父?你不要把這段經隨便讀了就過去了,這是成就我們的一個基本前提。要恭敬師父,要不你就不要拜他為師,你既然拜他為師,就必須要恭敬。密宗有一個法,它是四皈依,還要皈依師父,師父在這拉一堆大便,你弟子馬上手把他捧得遠遠的,就這麼簡單,唯命是從。其實是成就了師父還是成就了弟子啊?要搞明白,是成就你自己的德性。既然是師父,多一個弟子也是師父,少一個弟子也是師父;沒有弟子他還是師傅,他成就了,與你有什麼關係?現在是你需要成就,我們要把心用好。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只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說明這個法會已經到了尾聲,外地來的客人可以打發他們回去了。這段經文呢也很有意思,外面客人走了以後,要到下面的事情,等於是家裡人說說家裡話了,會給人家比較緩和的氣氛,比較自在的氣氛。外面來了人,吃飯走路,大家都要小心一點,外面人走了以後,就可以自在了。大褂子可以脫下來了;是一種寬鬆的氣氛。同時也說明娑婆世界的事情基本上都落實好了,那麼多菩薩都發了誓了。「願不有慮」佛心裡有底了。外面來的一些客人,無非是想來捧捧場,形成一種氣氛,他們也完成了任務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這一期教化眾生的事情,也算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藥王菩薩:大家都刻骨銘心,燃身供佛、燃臂供佛。
從這裡往後還有六品,這六品具體講菩薩可以透過各種辦法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我們大概來回顧一下,藥王菩薩是透過燃身供佛來激起大家的一種氣氛;為了供佛我們連命都可以不要。妙音菩薩和觀音菩薩是恆順眾生,現種種形相來教化眾生,做人、做鬼、做畜生。菩薩教人沒有一定的形相標準,所以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以下劣心、牛羊眼看人,他是示現形相。妙莊嚴王他憑過去世中發的誓願,生生世世都要護法。普賢菩薩他是透過種種的神通來護持《法華經》。特別是妙音和觀音這兩品,他以無量的色心三昧,行無定蹤,教化眾生。也就是告訴我們,這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們還可以透過自己力所能及的種種方式方法來弘法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