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這個歷史的狀況要了結,要畫一個句號。
受持《法華經》《楞嚴經》我們就是要當下成就,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萬分之萬;一個不卯、一個不落,不落就是不落;真理就是真理,誰不相信,你找我來打官司;信口開河、空口無憑,我們必須依據佛在《法華經》《楞嚴經》金口玉言,不可以用\"我覺得,我覺得\";凡是講\"我覺得\"的人,你沒有資格跟我講話;我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只有用\"佛覺得\",用佛的金口玉言來作證據,大家明白嗎?你講\"我覺得\"你不要來見我;你找我,是問佛在哪一部經怎麼講,好,我非常高興,我來告訴你。講一句\"我覺得\",你是來找我吵嘴的,我沒有時間跟你吵嘴、磨牙。找我必須來追求真理,不是你來向我示威、耍貧嘴;我沒有時間理你。這是佛法裡有這個規定,知道吧?凡是帶有挑剔性、問難性,這樣的人菩薩可以拒絕回答。這不是菩薩不慈悲,是佛法的規定。為什麼?這是對你最大的慈悲,你問一句我答一句,你再問一句,你多問一句,就多一分罪過,明白嗎?你還要知道好歹,他真是為了慈悲你。如果我不慈悲,那正好,你問一句我答一句,讓你去犯罪吧。有些人他不理解菩薩發心,講到底都是為了保護眾生。所以這裡「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我們想一想前輩菩薩,我們作何感慨啊,我們要生慚愧心啊。為了眾生我們連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
【嘆能持經人】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這一段意思就是就你用手指燃指,你等於破一分身見人,勝過以「國城妻子」和無量的珍寶供養佛;這是一個層次;舍一根指頭都這麼大的功德,何況舍一個命啊。
第二層意思「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這段經文有不如人意之處;前面講如果有人燃一指供佛,不如用七寶滿大千來供佛;這三個層次沒有邏輯推理的作用。所以這一句最圓滿的說法:如果有人,既能以國城妻子大千世界供養諸佛,又能燃指供養於佛,又能燃身供養於佛;把這三個層次講完了;不如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這就形成一種邏輯性和條理性。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理解,這個經典啊由印度文翻譯成漢文都有不如人意之處。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你不能改。所以法師在講經的時候,可以注意圓滿在佛法裡叫\"存疑\";這是允許的,佛法有這個規定。即使佛法沒這個規定,師父這麼講解你們應該不應該相信啊?為什麼要相信啊?你知道我是誰啊?〈法師功德品〉第六品意功德品講了沒有啊?凡是講解《法華經》的人,他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說法,通通是佛說,乃至是先佛所說;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他都是佛說,是過去佛說的;大家明白嗎?有尚方寶劍在此。誰敢不老實,一定要明白;在這個法會上講的一切話都是真的,所以師父講每一句話都有釋迦牟尼佛金口玉言來撐腰。我們有些沒有讀過《法華經》的人,最好不要信口開河,你一開口就在造業,師父是保護你們。因為我們現在真是有些人在這蠱惑人心。這是師父最大的慈悲,本身就在給你們消業障;我這麼一講,你一百分罪,已經給你消了七十;你要知道感恩,你不要去生煩惱。因為我不講的話,我就失職了。以後再遇到這些人,你告訴他:佛講了你對受持《法華經》的人,皺一皺眉頭都要下地獄,你如果不相信的話,請看〈譬如品第三品〉。你要把這段話找出來給他看;這是我們關心你,也是師父關心你,你要知道好歹啊。就是因為有些人利用眾生的無知,不懂得《法華經》;沒有看過《法華經》,在這信口開河;他不知道就在造無間罪業。所以這段經文我們將調整一下,是不是就很好啊?不然的話你越讀越懷疑,這根本沒有條理性,沒有邏輯性;半途上殺出個程咬金來了。這本意一定是講這個法。所以燃指供佛、燃身供佛、舍財供佛、舍家供佛、舍國供佛,不如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