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繼續講解《道德經》。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一位奇人,他長期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讀書。
他與中國聖人孔子的不同之處是:孔子一直在社會上四處奔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於不良社會現象不但語言上抨擊,還親自到政府去向官長反映。
而老子潛心讀書,潛心思考,不參與社會活動,不評價當代社會。
我的理解是,老子考慮的物件是大尺度的空間和時間。他考慮的時間是人類社會的誕生到終結,他考慮的空間是宇宙星空的生滅變化到個人的生死幸福。
同時,他又有愛心。
我繼續講解《道德經》: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地球上的不同學者研究《道德經》,對這段話的理解分歧最大。有人說,老子是陰謀家。有人說,老子在揭示規律。
我的解說是,這段話的哲理是:
“善良的人類如何長久地生存,如何自主而幸福。例如,對待那些敵對的勢力,要熄滅對方的敵意,就要幫助對方發展生活和生產。”
以我研究《道德經》的深刻體驗,我對《道德經》的解釋,開闢了對《道德經》新的理解方向。
“如果要削弱過於強勢的一方,就要先強化展示強勢一方的強勢表現所帶來的危害,強勢的一方才能自覺減弱自己的強勢。”
“如果要廢除某種不合理的事物,就要耐心等待這種不合理的事物旺盛起來,大家才會認識到這個事物的危害。”
“如果要取得對方給予的友誼、感情、財富、信任,就要先給予對方所需要的和想要的。”
能夠這樣結合具體的場景,來加以說明,道理就生動起來了,就可以輕易地理解了。
這樣的微妙的人世間的處事法則,要做到也是不容易的。
這也是人類的光明德行的組成部分。
也就是說,人的德行,不只是瞭解宇宙、瞭解社會,也要了解具體的人性。
一個人要勝過另一個人,一個人要贏得另一個人的心,靠的不是強橫,而是溫柔、柔和、柔軟、柔順,這才是人的幸福所需要的感覺。
一個人要平安地生存,幸福地生存,就要能夠做到保守秘密,讓自己生活在深邃的境界之中,不引起他人的羨慕嫉妒恨,不因外部的誘惑而勾起自身的怨恨惱怒煩。
這就像魚兒生活在幽深的潭水中,才不會被打魚的人捕獲,也不會缺少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
這也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樹根扎的深,才能枝繁葉茂。
只有立足“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思維境界,才能如此清楚地洞察幸福人生的隱秘法則。
對於團體、組織、國家,雖然處在很多人的注視之下,也要注意做到保守團體的機密,尤其是確保組織生存和發展的獨特利器,不可以隨意洩露給敵手。
這也是人類的格言“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核心意義:組織成員互利共存、合作發展、團結進步,這也使得組織成員能夠自覺保守組織機密,不為外敵所利用。
自我保守必須要保守的秘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我再繼續講解《道德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人類必須明白一個事實:所有的“道”也不是本來就有的,“道”也是被創造出來的。
但,這所有的維繫萬物存在的“道”,都有一個根本的共同點,就是“與他者共存共享”。
與他者共存共享,這是所有物質宇宙、物質世界的存續的根本,就像是樹的根鬚與土地的關係,師生的關係,親子的關係。
聖人孔子也說過:“吾道一以貫之。”
孔子所說的這個“一”,也是這個“與他者共存共享”。
孔子也明確地說過“何為仁?愛人”,又說“泛愛眾”,“仁者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依於仁”,“民興於仁”,“仁者不憂”。